香椿
婆婆家住一楼,门前种了一棵香椿树,每到春天我就盼着香椿树发芽。这个周末在家,我终于吃了婆婆做的香椿炒鸡蛋这道菜。
婆婆把我们摘下来的嫩香椿洗干净,焯水后切碎,控干水分。将鸡蛋打入碗中,加入适量的盐,搅拌均匀。在热油的拥抱下,鸡蛋和香椿一起舞出美妙的旋律,散发出独特的香气。不一会儿,香气扑鼻的鸡蛋炒香椿就端上了桌。香椿炒鸡蛋色泽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味。我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吃了一口。外酥里嫩,香椿的嫩绿与鸡蛋的金黄交织在一起,鸡蛋的软嫩在口腔中扩散,随之而来的是香椿特有的脆爽和浓郁香气,混合出令人惊艳的美味,每一口都让人沉醉,每一口都是春天的味道。
香椿炒鸡蛋不仅是一道美味的家常菜,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品尝香椿炒鸡蛋后,欣然赋诗《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香椿炒鸡蛋的独特魅力,展示了其香气久远、令人回味无穷的特点。
吃着美味的香椿炒鸡蛋,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童年。
小时候,我家小院的东南角长着两棵高大的香椿树。笔直的树干直冲云霄,树冠交叉在一起。春天的时候,香椿芽会从枝杈间钻出来,嫩嫩的,浅紫红色的,似乎可以挤出水来。香椿嫩芽的紫红色如同鲜花般绚烂,沐浴着温暖的阳光,仿佛在向我们招手。香椿树在春天是生命的开始,它用绚烂的嫩芽告诉我们希望。虽然香椿叶子总是短暂的,但每次采摘它们的感觉,仍然会深深地留在我的心底。它让我想起了那些珍贵的瞬间,教会我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
"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元代诗人笔下,连小朋友都懂的春日采椿的意趣。
当柔嫩的香椿芽儿长到四五寸来长的时候,我们就爬上摘香椿。妈妈把摘下来的香椿芽儿,先放到开水里面烫上一会儿,等到快要熟透的时候,再捞起来慢慢冷却。随后,在砧板上细细地切碎了,再放到锅里用油炒,和上一两个鸡蛋,搅匀,烹熟就可以吃了,这也是我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一道美味。
嫩香椿吃过了,我们就不再采摘了,让香椿叶长大一些,这时候妈妈就开始腌香椿了。她把香椿叶洗干净,然后晾干。接着把香椿放在陶瓷面盆里,撒上大把大把的食盐,用力地揉搓,这样把香椿完全腌制透彻,以免香椿发生变质。腌制好的香椿装进陶瓷罐子里,把罐子密封好,过几天就可以吃了。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香椿是家家户户饭桌上的家常菜 。那时候,满村都弥漫着香椿的味道,那是我们心中最熟悉、最亲切的味道。香椿叶从罐子里拿出来,淘洗几下,去掉多余的盐粒,滴上几滴香油,拌上小葱,这样吃起来就那么不咸了,清香无比,闻起来是春天的清香,吃起来是大自然的味道,也是童年的味道。
到了夏天,就完全不能再食用了,但是香椿的叶子长得很茂盛,树叶重重叠叠,密密实实,交织在一起,像是互相簇拥,又像是互相推搡。微风吹过,能听到风的细语,窸窸窣窣,哗哗啦啦。
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在这个小院里面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它们的关注下。我和小伙伴们玩闹嬉戏,做作业、读书写字……童年所有的美好都印在这两棵椿树上。后来,家里盖楼房,父亲就把香椿树锯掉了。我暗自伤心过一段时间,以为再也吃不到香椿的美味了。谁知第二年春天,从锯掉的位置,又生出了很多的小枝叶,我开心极了,每天偷偷的给它们浇水,希望它们能够长得快一些。香椿树的生命力是顽强的,即使你把它的头茬芽子全部摘光,它也不恼,照样能顽强地长出新的枝叶。就像那里的乡亲们,无论生活给予他们多少苦难,他们都能笑着面对,用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幸福。重新长出的香椿芽,虽然没有了初春的油亮嫩绿,也没有了那种清香扑鼻的气息,但那份坚韧和生命力,却让我更加敬佩。
后来,我们全家搬到郑州,就很少去小院了。但每年春天的时候,老妈都会回去摘一些香椿回来。我的记忆中却是留下了美好的回忆,我常常怀念那两棵椿树下快乐的光阴。
现在想想,小时候的日子虽然不富裕,但却充满了温馨和甜蜜。香椿树、香椿炒鸡蛋,腌制的香椿,都是我们心中最难忘的镜头。
香椿,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和浓浓的乡愁。香椿树,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还是时光的见证,是情感的寄托,是对乡村生活的深深眷恋,更是我们记忆中最柔软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