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走向国际,《资治通鉴 熊逸版2》有这资格
让国学走向国际,《资治通鉴 熊逸版2》有这资格
如果你了解过历史,那么你肯定知道,所有的历史都是在复述往昔的故事,所以,想要在讲述历史的时候给出我们完全不同的思量,难度相当高。而历史评论文学的难度则更大,因为如果不能系统全面地去阐述历史,那么,某一个疏忽就有可能让观点片面。以袁腾飞为例,最火的历史老师为何受争议,正是因为历史不可以单独与割裂,必须要从历史演变过程来复盘历史。而读完厚厚的《资治通鉴 熊逸版2》,这种感触就更加深刻了。
毫无疑问,国学想要走向国际,我们必须要以世界的文字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别的先不说,单以装潢而言,我们就可以看到了《资治通鉴 熊逸版2》走向国际视野的意向,国学经典的盒装,可以如同书籍一般翻开的精致包装,封面上的英文书名,烫金文字的体现,一切“高”、“大”、“上”的装饰,都让人看到了国学振兴的真实意图。
顺着历史与考古的真实内容,熊逸老师在讲解《资治通鉴》的时候,是结合着1964年陕西出土的高奴铜权讲述。
原来,历史其实只要找到载体,很多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看到一个真实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历史的演绎。也许铸造这样一个铜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呈现,但是,在追溯三级责任制的程度上,秦制传承下来的商鞅变法的精髓则体现得淋漓尽致:量化、标准化,一切都具备最典范的规模。可溯源、可追责,可以让一切的历史都在经典中得到诠释。
《资治通鉴 熊逸版2》延续了一贯的风格,这一次从公元前320年开始讲述,一直讲到公元前210年,从历史阶段的划分上看,这是战国中后期到秦朝二世刚即位时的那段历史。而这段历史,其实风云变幻,而且拥有复杂的历史因素,我们必须理解,为什么“没有什么历史是孤立的,它是古代史,也是当代史,它是物质史,也是观念史。”而战国史为什么是先秦史。
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开始通纳全国的制度,真正做到“责任到人,奖惩到人”,这样就可以让国家的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出来,这样设定,个人的生产的总量没有变化,但是个人建功立业以博得封妻荫子的积极性却被完全调动了起来。
反观与之对立的齐国,以国力而言,一直和秦国东西对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综合的实力而言,即使不是势均力敌,也起码相去不远。
秦朝“极简管理”却让胜负之势扭转了起来,一切力量开始集中,那么要发展起来就拥有足够的力量,这样的作用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的好处不言而喻。
于是,很快嬴政可以“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制度稳定且有力,让整个社会有了非常强大的惯性,进而让整个国家很快进入了正轨,辉煌霸业成了不可复制的历史奇迹。
《资治通鉴 熊逸版2》的深刻性可见一斑。
虽然耗费了不少时间阅读,但是很显然,让人最惊叹的也是全书最精彩的地方,那就是足够让我们给出一个宏观的历史视角,然后可以从俯视的角度来重新审阅历史局部和细节,以上帝视角的角度来梳理历史事件的前后因果,这样一来,在历史迷雾中的种种质疑、谜团、悬案,都可以在条分缕析的讲述中被阐释得明明白白。
比如写战争,也许跟史书的记录看了一遍,但是战争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却往往被人忽略,而熊逸的出色之处就是这里。
以史书记载的燕出兵救魏为例,熊逸老师告诉你的不是战争如何发生,而是告诉你,当时燕国是如何的,从历史和现实根据来看,燕国出兵的可能性有多少,那么出兵的理由有哪些?又是不是有充足的出兵的理由呢?也许,这么读历史,才是真正的读书。
读书读史的那种醍醐灌顶,融会贯通,也就是这种旁征博引、轻松有趣历史书最为让人惊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