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生命·人性——观《辛德勒的名单》有感
《辛德勒的名单》作为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是由澳大利亚小说家托马斯•科内雅雷斯所著的《辛德勒名单》改编而成。影片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各种方式,用尽财产保护1100余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故事。
三个多小时,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历史缓缓呈现在公众面前;黑白的镜头场景,将人置身于影片中,似乎深切地感到了那时的沉重与压抑之感……
战争,往往能揭露人性中的黑暗。纳粹分子屠杀六百万犹太人时的残酷无情,既是服从命令,也是一种对战争的习惯。他们习惯了对生命的漠不关心,习惯了死亡,习惯了冷漠。其实,我们影片中的主人公辛德勒在纳粹屠杀犹太人之前也是一个想借着战争大发横财的“自私”的人。
起初,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好人”,他有目的地接近纳粹军官,雇佣犹太人干活是为了降低劳动力成本,发财也完全是图荣华富贵、贪图享乐。当他知道他的会计斯泰恩私自以他的工人的名义偷偷为一些犹太人获得蓝卡时,他暴跳如雷,这触及了他的神经末梢,“这太危险了!被发现我就完了!太危险了!”表现了他此时并没有为他的工人考虑过,还只是一个单纯只顾挣钱的自私的商人。
随着时间长轴的缓缓前进,他大发战争财。在一次和情妇骑马的路途中目睹了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过程。面对眼前屠杀的惨状,他静如死水的内心终究泛起一丝波澜,他那双原本只有金钱的眼睛看到了战争的残忍,闪过一丝同情与不忍,他漠然的心似乎被一种人性的呼唤喊醒。
党卫军司令官阿蒙•戈特的到来加速了屠杀的进程。1944年4月,在克拉科夫和普拉绍夫犹太人居住区中被杀害的犹太人已超过一万。这最后的一丝死亡绝望的气息紧紧揪紧了辛德勒的心。他站在战争之外,没有纳粹军官的麻木,明眼目睹了这场惨绝人寰的屠杀的全过程后,人性最终被唤醒。
那一夜,辛德勒开始实施他的计划,让斯泰恩打印他边回忆边念出的名字,“More、More…”,打字机飞快地印出铅字,“300、450、600、800……”这厚厚的一沓“辛德勒名单”的代价就是送给阿蒙一箱箱厚重的钞票,然而这同样承载着1100余犹太人的性命,是辛德勒自我救赎的名单,名单上除了要拯救的犹太人的名字还有人性的光辉。此时,辛德勒,这个“失败”的商人,已然变得伟大,充满了人性与博爱。
路途上出了一些差错,辛德勒费尽周折,使名单上的所有犹太人免受焚烧,躲过了死亡。终于在家乡与自己的工人们相遇,虽然此时他已经倾家荡产,一贫如洗,但他所赢得的爱戴尊重与感激是金钱无法衡量的,人们对他的善举将永铭于心、终生难忘。
收音机里传来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的消息,宣告了这场毁灭性的战争的结束,人类的苦难,已经要走到了尽头。
工人拔下金牙,打造成一枚戒指,作为感谢辛德勒的礼物。然而,辛德勒却陷入了深深的自责的当中,其实他可以再努力一点,拯救更多人的生命……或许这个数目并不是极限,但这份名单的价值,不是由人数的多少而决定的。这份辛德勒名单,是人性与爱的象征,是无价的。
生命,在战争的战火面前就是一张脆弱单薄的纸张,不堪一击。种族屠杀,是一种变态的单方战争。六百万的犹太人手无缚鸡之力,他们的生命随着纷纷战火被燃烧成灰烬……纳粹分子惨绝人寰的种族屠杀令人发指、令人唾弃、令人谴责。
好在战后历届德国政府正视历史,没有回避;德国总理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下跪道歉;参观反法西斯纪念场所成为德国中小学生历史课中的必修课……就德国敢于正视历史、反思战争的行为来说,他们是值得肯定的,值得一些国家去学习。
人性,往往在战争中暴露得淋漓尽致、一览无遗。自私贪婪、凶残狠毒的人在战争中已屡见不鲜,但在战争中也不难发现那些或是保持正义、或是良心未泯、或是痛改前非、洗心革面之人。
但往往越是黑暗,光明就越是耀眼。战争虽残酷,也暴露了社会及人性的阴暗面,但却也挡不住人性的光辉,遮不住人性伟大的美丽!
作者:赵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