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匈奴墓葬在哪?内蒙古境内曾出土120余座,填补了考古的空白
匈奴,最初是在约公元前3世纪在古代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匈奴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史乘,据《史记》记载是在公元前318年。从冒顿单于起至匈奴西迁,匈奴奴隶制政权在大漠南北存在、持续了整整300年,此后离散的匈奴又在我国历史上活跃了近200年。直至南北朝末期,匈奴才在我国历史文献中逐渐消失。秦朝时,匈奴被蒙恬赶出河套地区;到汉初,强大起来的匈奴屡次南下进犯,对汉朝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了西域。在汉武帝时期,经历漠北之战,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瀚海”。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到公元前36年,西汉灭北匈奴郅支单于。
2008年,内蒙古苏尼特右旗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意外发现了吉呼郎图墓群,后经考古专家反复研究初步判断为匈奴墓群。前两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师大、内蒙古大学等组成考古队,对位于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吉呼郎图匈奴墓群2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该墓群是我国在阴山以北发现的第一处匈奴墓群,此次发掘发现120座匈奴墓葬,其地表都是由石头堆砌而成。考古队员在对其中8座墓葬进行发掘,但墓葬有不同程度地遭到盗掘,但还是出土木棺、陶器、漆器、铁器、殉牲等。
本次考古发掘的大部分墓葬的地表均有封石堆,且大多数为圆圈形,墓葬结构全部为竖穴土坑式,个别墓葬在土坑内还设有生土二层台。墓葬的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或一棺一石椁的组合形式,棺椁都是以榫卯拼合,而且个别木棺表面涂有黑漆。多数墓葬皆有填土外溢现象,封土略高于地表,地表特征非常地明显。墓坑位于封石堆下方,且多为一冢一穴,个别有同冢异穴。经过对墓葬的仔细清理,墓葬全部都是单人葬,人骨分布得很凌乱,而且保存地也比较差。
棺内的随葬品有弓箭、弓弥、铁刀、铜镜、珠饰等。大多数墓坑的北部有头厢,而且集中摆放一些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殉牲等,随葬品的摆放位置无明显规律。这次考古发掘初步了解了墓葬的葬俗葬制,获取许多珍贵的实物材料,从墓群整体形制来看,应该属于东汉时期的匈奴墓。吉呼郎图匈奴墓群是我国阴山以北、戈壁以南草原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匈奴墓群,其墓群数量庞大,文化特征鲜明,填补了内蒙古草原地区匈奴遗存分布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