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读书

关于读书与认知

2017-05-20  本文已影响18人  诗的影子

本文作者:李大满

最近我越来越觉得孤独难耐,但不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自去年一年没怎么说话以来,我就习惯了对很多事情保持沉默,不做评论,也不愿意去想,这可能也是我丧失写作灵感的一方面原因,让我有一点担心。其实,不止是因为写作,还有,我怕自己会抑郁。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描述过一种人,说是除了明辨是非什么也不会,我不愿成为这样的人,也不觉得自己聪明到可以替别人明辨是非,所以我保持沉默。而说到打破这种沉默,小波的理由是谈论的伦理问题大于个人的清白,他觉得一个谦虚明理的人大都会珍惜自己的清白而不太肯说话。我没什么伦理的事情可以谈,有的只是我眼前能看到的生活,但生活中的事也太多了,不能方方面面都去写下来,能写的也只能是我能体会出来的东西,这些东西说出来就像是在帮别人明辨是非,所以我宁愿别人仅当这些是我自己的发现,或者干脆当我是个自言自语的傻瓜,只是想要打破这沉默。即使我现在知道打破沉默这件事是在打自己的脸。

在写之前,我得先表下自己的赤诚之心,这种赤城之心不是为了博得信任,而是想表明这只是一些纯粹的想法,仅此而已。如果觉得文章中有不可取的地方,断可以忽视掉。我不能因为自己看到的一些表象,就让别人也去相信那是表象,是假象也不一定。绑架读者的文章必不会是好文章,是不可取的,这也是我写东西要坚守的原则。

小波说,有趣是一个历史阶段,正在被超越。有趣被超越后,就会变得庄严滞重,我们的灵魂将会被净化,被提升,这样我们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去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够受教育。关于这话,我想是这样的,假如有些人有趣,有些人无趣这种区别是天生的真的成立,那么就必然有人处于这个阶段的前头,有些人还在这个阶段的后头。而每个人都期待自己变得有趣,如果还有反对有趣的人存在,那么他一定乐意退化为猿类,这样也就排除在所讨论的人类范围之外。这么说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超越当下的阶段而使当下成为历史,这是追求有趣的结果,但不是历史阶段的终点,终点是我们的灵魂被净化和提升,这也就是说我们会受到教育,同时也说明,做一切有趣的事情都是在为自己能够受教育而做铺垫,而这也是读书的目的。所以我也可以说读书是有趣的,读书是一个历史阶段。

受教育的同时,带来的是认知的改变。这种认知的改变同时会影响很多东西,比如说意识和世界观。这可能就是小波说的灵魂会被净化和提升的原因,因为觉悟提高了,你可能会同时看得清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要知道这个很重要,因为看的清,我们就不会迷茫,不会去想读书的目的,也不会去问人活着的意义,不会再有人告诉你什么是智慧,什么是有趣。智慧和有趣也根本不再需要明辨,它们就是人们内心里的图腾。

也许,到现在有人不能认同这些,所以我打算结合自己的读书和认知的经历谈一谈,希望不要以为这是推己及人的做法,只当这是我个人领悟出的道理。

在我读书所经历的阶段中,有一个阶段很重要,我称它为“混沌阶段”。这个阶段就好比《盗梦空间》里描述梦境的混沌域,处于混沌域的人们相信当下眼前的生活就是现实的生活,而不是梦境。在这个阶段的读书状态跟这个类似,人们看到和听到的生活好像真是充满了有趣,实则只是假象。世界其实并没有充满了有趣,这点我们都得承认,否则就不会有那么多王二,不会有那么多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我们也不用去从文学的基本问题发问:人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世界既然真实存在,那么我们为何看到那么多的假象。对于这个解释,我现在知道,要么是因为人认知的欠缺和偏差,要么就是有人刻意隐瞒,隐瞒一些无法面对的事实。

在走入混沌之前,我也会发问,为什么去读书,读书有什么用?一如现在很多人依然会问到的,但尴尬的是我找不到一个理由让我去相信读书是好的。既然读书这件事不一定会带来金钱,也不一定会让自己简单快乐(反而有可能让自己悲观和绝望,这点我就不举例了),而且费时间费脑子同时也有可能让人觉得你假正经,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去做,这简直不符合人类的本能,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的呀。本来想过这些,我也不打算理会读书这件事,只想过得简单快乐些,哪怕别人会说我活的像头猪。这让我联想到小波说的话:“不同意我看法的人必然会说,人和猪是有区别的。我也认为人和猪有区别,这体现在人比猪要求得更多,而不是更少”。 总之,在我后来追求简单快乐的途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对人来说如果不假装,简单快乐就不会真的是简单快乐,当你要求得更多的时候,就不再是简单快乐。看来,想活得像头猪也没那么容易。

不过,后来我还是读上了书,进入了“混沌”。这件事的发生的过程是这样的,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性格比较乖张,有人群恐惧症,站在人群里总想着逃离,因为我一看到人群都在朝同一个方向涌动就觉得没有生机,而在自然的情况下人群应该是做布朗运动。罗素先生就曾说过,参差多态乃幸福的本源,所以为了生机,我觉得自己该往相反的方向跑,逃离人群,就像红拂和李卫公当初逃离那恐怖的洛阳城一样。下面说说发生在我身上奇怪的事。那天晚上,为了逃离人群,我沿着一条陌生的公路一直跑了很久,直到四下静的能听见路灯的光从黑暗中撒了下来,我才敢抬头看天,但却发现路灯和树将我包围,因此就感到失望。我想,我抬头看天只是为了简单快乐,而自己逃离又是为了生机,因此就觉得更不快乐了。可那时,我忽然发现,眼前绵延弯曲的公路仿佛是一个陷阱,站在路中间一直向前看,那分明就像是妖怪的口袋,等待着迷路的人往里面钻,人往前跑的越快,口袋收得也越紧,直到透不过气来死掉成为猎物。我意识到这个的时候很惊慌,像一头跌跌撞撞的小鹿,但总算也还不晚。就这样,我觉得自己躲过了一劫,于是之前的不快乐又变成了心里的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变成妖怪嘴里的猎物。后来,我就怀着这样的庆幸转头往回走了,在回去的路上,经过了几间安详静谧的楼房,其中一个房子的墙壁上里挂着一幅画,好似莫奈的《日出》。

虽说后来是进入了“混沌”,但我也对读书一事还是不敢兴趣,我始终觉得那是有害的,是一件违背人类本能的事情,从热力学的角度看,是个减熵的过程。即使现在在“混沌”中读着书,那也是为了不被猎杀。所以,整件事情就很清楚了,由于我个人的性格问题,让我偶然看到自己会被猎杀的陷阱,这个陷阱让我意识到通过逃离人群不但没有带来生机,而且也没有使我简单快乐。这也就是说,我再也不能逃离人群去要求简单快乐,但问题是,我的性格乖张,天性使然,而“混沌”里假象太多,我分辨是非的能力又不高,只知道逃离人群和读书这两件事比较适合我,这在我当时看来都像是两个极端。既然我不能逃离人群就只能向读书这件事妥协,毕竟被吃和有害我还知道孰轻孰重。总之最后,我再想起这件事的时候,就觉得是这是人的性格战胜了本能,这也是我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

所以,读书算是我背着人类本能做得第一件趋害避利的事,当然,这是我性格导致的,我也从没埋怨过。我在"混沌"里想去做得事情不多,但总是显得很忙碌实则碌碌无为,这也是众多的假象之一。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假装读书"了,这样的好处很多,我可以给你们说一说,首先第一大好处就是避免了被猎杀,要知道避免被猎杀可是我进入“混沌”的最初缘由。另一个方面的好处就是能够让我减轻伤害,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最后一点,也是主要的一点就是它能让我保持简单快乐,只是这份简单快乐也成了假象的一部分,放在身边很容易变霉发臭。可我不甘心,总觉得好东西不能长久就觉得可惜,所以总想着延长它的保质期。出于这个考虑,我对动画片也很上心,常常深夜里睡不着觉的时候,爬起床去看动画片,从宫崎骏看到新海诚,再从新海诚看到宫崎骏,从人与自然看到人与魔鬼猛兽,再到人与人,人与神。我反复咀嚼着这些,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一样。我之所以这么做得理由也很简单,只是想在那里面看到简单快乐的影子。虽说那些简单快乐是由人设计的,在人身上很少再找得到,但至少可以让我不会忘记它长什么样子。可以说,这是我进入“混沌”后为简单快乐做的第一件事。后来,我还迷恋上另一件事,就是没日没夜的听音乐,也许是”混沌“里的生活太忙碌,也许是听音乐让我体会到了简单快乐,我也说不清楚,总之,就是爱上了音乐,说这话总免不了有”媚雅“的嫌疑,尤其是当我被人认为五音不全的时候。关于媚雅,小波说他知道:是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蛊惑或者误导,一味追求艺术的格调,也不问问自己是不是消受得了。如果我理解的没错,这和今天所说的装x一词意思很近,”媚雅“这个词实在是让人觉得太媚雅。如果我说我爱上音乐并不是媚雅,别人很难相信,因为我既不懂音律,也没有掌握任何一种乐器,同时也没有任何音乐背景。但就爱本身,我还是可以说说,在我看来音乐是很复杂的工艺品,这是从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的,就拿比较流行的mp3来说,其解码过程就包括了哈夫曼、逆量化、频谱重排、抗锯齿、子带合成等多个工序,我曾在这些工序里埋头苦干过,可以说知道音乐以数字形式是怎么表达的,了解数字音乐的每一个字节,就像音乐家听得出音乐里的每一个音符一样,所以我可以说我爱音乐的每一个字节,这种爱是建立在音乐另一面的理解之上。至于爱音乐我还得承认,有一方面原因是出于对简单快乐还抱有幻想,可即使这样,我还是觉得这算是我为简单快乐做得第二件事。

后来,我在”混沌“里安分了许多,再也不去想入非非。我”假装“读了很多书,简单来说就是记住名字的,还有那些忘掉名字的。之所以忘掉了名字,可能是因为我记性不好,也可能是因为那些书的名字不值得我记住它的名字,总之,我知道了末流的作品有一流的名声,一流的作品却默默无闻这件事大概是真的,但我并没觉得不可思议,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对于”假装“一事我想说的是,其实我记住的名字的那些书,很大一部分对我来说只是仅仅记住了书名,只有少数的一部分书还有点印象,因为这些是简单快乐的,而我那时候还很怀念简单快乐,想要得到它对我来说到已经不可能了,所以也只能去怀念了,那时我就想这可能是我为简单快乐做得最后一件事了。还有一部分书我没了印象,可以说这些书很复杂,说实话我没看懂,这感觉就像是在我还上小学的时候有人给我看泰勒公式或者欧拉方程。看不懂这些就会觉得自己仿佛受到了愚弄,被愚弄这可是我最不喜欢的事情了。所以为了不被愚弄,我决定不再“假装”读书,具体来说就是我到底要看看这些书里都说些啥玩意了。不过,当我再看一遍的时候有些东西依然是一知半解,不过最终还算明白了一个道理,读书是一个历史阶段,不能超前,也不能落后。

话说我已不再“假装”读书,但我依然在“混沌”里。我不知道现在的读书和简单快乐有什么关系,我只是不想被愚弄才抛弃了“假装”的。后来,我渐渐发现,自己越不去“假装”读书,就越生猛,这种生猛就像小波在《黄金时代》里描述的那样: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就是因为这种生猛的感觉,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我不再相信读书这事件是有害的,也不再相信简单快乐。再后来,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觉得生猛,而现在有了结论:因为不想被愚弄这件事,我发现了自己的无知。而乔治奥威尔在《1984》中喊出的那句口号”无知即力量“正是对这整个件事最好的解释。至于我为什么还在”混沌“中,我想可能是因为对简单快乐依然念念不忘,是简单快乐让我结识了无知这东西,并因此让我能够一直生猛下去;也可能是因为这本身就是一场可有可无的梦,我正期待着从我身边走过的人能拍拍我的脸说上一句”喂,年轻人,醒醒吧“。

---------------------------------------------------------------------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每周六晚,准时与您相约~

更多精彩原创文章(书评影评、诗歌散文、哲学宗教、旅行美食、情感故事)、请戳下面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时光》,同时欢迎大家踊跃加入、分享自己的故事(留言评论功能已开启,欢迎“调戏”博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