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与评价

2013-06-25  本文已影响352人  小史公

史例1:即墨大夫与阿大夫

文言

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白话

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诋毁你的话每天都有传来。然而我派人去视察即墨,田野开垦了,人民富足了,官府没有积压着等待处理的事,东方因而安宁;这是你不巴结我左右来求得帮助啊!」。就封给即墨大夫一万户的俸禄。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治理阿(城),称赞你的好话每天都有传来。我派人观察阿(城),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以前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攻取薛陵,你竟然不知道;原来那些好话都是你用钱买通我左右的人替你说的呀!」。当天,齐威王下令把阿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给烹了。因此,齐国上下官员都受到震动和教育,谁都不敢再像阿大夫那样欺上瞒下、邀功冒赏,都勤勤恳恳的做事。这样,齐国大治,成了天下最强的国家。

史例2:廉颇老矣

文言: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白话:廉颇在大梁呆很久了,魏国还是不能信用他。在这段时间里,赵国多次与秦国交兵,都打了败仗,因此赵王想再次起用廉颇,廉颇呢,也想再次为赵国效力。赵王就派使者到大梁去考察廉颇的状况,看是否可用。廉颇有个仇人郭开,是赵王的幸臣,他对使者贿以重金,让使者帮忙诋毁廉颇。赵的使者见到廉颇表明来意之后,廉颇知道赵王想起用自己,就抖擞起精神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驰骋一番,以展示自己仍然可用。由于收了郭开的重金,使者回报的很巧妙,他对赵王说:「廉将军虽然老了,但饭量还很大,不过和臣下坐下来交谈的时候,一小会儿的时间就拉了三次。」赵王觉得廉颇确实老了,就没有再召用他。

史例3:安禄山的进阶路

文言

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倾巧,善事人,人多誉之。上左右至平卢者,禄山皆厚赂之,由是上益以为贤。御史中丞张利贞为河北采访使,至平卢。禄山曲事利贞,乃至左右皆有赂。利贞入奏,盛称禄山之美。壬子,以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春,正月,安禄山入朝;上宠待甚厚,谒见无时。禄山奏言:「去秋营州虫食苗,臣焚香祝天云:‘臣若躁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愿使虫散。’即有群鸟从北来,食虫立尽。请宣付史官。」从之。三月,己巳,以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兼范阳节度使;以范阳节度使裴宽为户部尚书。安禄山欲以边功市宠,数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杀公主以叛,禄山讨破之。勤于贡献,岁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之物,不绝于路。请入朝,杨钊兄弟姊妹皆往迎之,冠盖蔽野;上自幸望春宫以待之。辛未,禄山献奚俘八千人,上命考课之日书上上考。

白话

平卢兵马使安禄山,善于谄媚、讨好、巴结人,所以很多人都称赞他。皇帝身边的人到平卢,安禄山都赂以重金,所以皇帝越发的认为他很贤能。御史中丞张利贞作为河北采访使,到了平卢后,安禄山想尽办法讨好张利贞,以致所有张利贞的跟随者都能得到很多贿赂;张利贞回朝之后,极力赞美安禄山。很快,皇帝擢升安禄山为平卢节度使。春正月,安禄山进京朝见皇帝,皇帝对其非常的宠待,准许他随时都可以谒见。安禄山上奏皇帝:「去年秋天营州地方发生了虫害,臣下焚香祷告上天:‘如果臣下持心不正,对皇帝不忠心,甘愿让虫子吃掉臣下的心,如果臣下没有欺罔神灵,请上天帮忙消除虫灾吧’,很快就有一群鸟从北方飞来,立刻就将虫子吃光了。请准许臣下将该事宣告给史官。」皇帝听从。当年三月,就调任范阳节度使裴宽为户部尚书,让安禄山兼任平卢和范阳两个节度使。安禄山想以守边战功换取皇帝的恩宠,多次入侵掠夺奚、契丹部落,诱使他们反叛,两部落忍受不了,果然反叛,安禄山征讨并大破他们。

安禄山非常重视给皇帝和大臣们进贡,每年贡献俘虏、各种牲畜、珍禽异兽、珍品器玩的车队从平卢到长安络绎不绝。 有一年请求进京朝见皇帝,杨国忠、杨贵妃兄弟姐妹们都亲自去迎接,冠盖蔽野;皇帝专门搬到望春宫去等他。安禄山贡献来自奚部落的俘虏八千人,皇帝亲自嘱咐考核的官员给他评「上上」。

史例4:卫青的功业

文言

上过姊平阳公主家,悦讴者卫子夫。主因奉送子夫入宫,恩宠日隆。子夫同母弟卫青,为侯家骑奴。上乃召青为建章监、侍中,赏赐数日间累千金。既而以子夫为夫人,青为太中大夫。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遣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公孙敖出代,公孙贺出云中,李广出雁门,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卫青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得;公孙敖为胡所败,亡七千骑;李广亦为胡所败。汉下敖、广吏,当斩,赎为庶人;唯青赐爵关内侯。青虽出于奴虏,然善骑射,材力绝人;遇士大夫以礼,与士卒有恩,众乐为用,有将帅材,故每出辄有功。天下由此服上之知人。匈奴右贤王数侵扰朔方。天子令车骑将军青将三万骑出击匈奴。卫青出塞六七百里,夜至,围右贤王。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十百万,于是引兵而还。

至塞,天子使使者持大将军印,即军中拜卫青为大将军,诸将皆属焉。夏,四月,乙未,复益封青八千七百户,封青三子伉、不疑、登皆为列侯。青固谢曰:「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尉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列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天子曰:「我非忘诸校尉功也。」乃封护军都尉公孙敖为合骑侯,都尉韩说为龙-侯,公孙贺为南-侯,李察为乐安侯,校尉李朔为涉轵侯,赵不虞为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李沮、李息及校尉豆如意皆赐爵关内侯。于是青尊宠,于群臣无二,公卿以下皆卑奉之。

白话

汉武帝路过其姐姐平阳公主家,席间很喜欢一个歌女,叫卫子夫。平阳公主就将卫子夫献给了汉武帝,武帝对卫子夫非常的宠幸。卫子夫有一个同母弟,叫卫青,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汉武帝知道后召见并任命他为建章监、侍中的官职,几天之内赏赐的钱超过一千斤黄金。很快就封卫子夫为夫人,同时封卫青为太中大夫。匈奴入上谷,杀了很多官吏抢夺了很多民众。武帝就封卫青为车骑将军从上谷出发,同时公孙敖从代地、公孙贺从云中郡、李广从雁门关出发,分别领一万骑兵出击匈奴。卫青直接深入到匈奴的龙城,斩首及俘虏七百人;公孙贺无所斩获;公孙敖为匈奴所败,损失七千骑兵;李广也被匈奴所败。朝廷审验公孙敖、李广,依法当斩,两人赎罪后废为庶人;只有卫青赐爵关内侯。卫青虽然出身为奴,但擅长骑射,才能远远超出常人;对待士大夫非常有礼,对待士兵讲究恩惠,所以士兵都乐意为他效劳,再加上自己本身有将帅之才,所以每次出兵都能够建功。天下人从此佩服汉武帝能够识人。匈奴右贤王的部落多次侵入、骚扰朔方郡,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统领三万骑兵出击匈奴。卫青从边塞出击六七百里,夜里将右贤王包了饺子,这一仗俘虏右贤王以下小王十多人,民众男女总计五千多人,牲畜将近一百万。

班师回到边塞,天子派使臣捧大将军印,在军中直接将卫青拜为大将军,其他将领都属大将军节制。夏四月,乙未日,加封卫青八千七百户,把卫青的三个儿子卫伉、卫不疑、卫登都封为列侯。卫青坚决推辞,说:「没有获罪已是臣下的万幸,对匈奴的大捷,全是仰仗陛下的神灵,以及其他将领、士兵奋力作战的结果。陛下已经加封了臣下,实在感到荣幸,但我的儿子还在襁褓中,没有任何功劳,您将他们三个都裂地封侯,这确实不是臣下劝勉将士奋力作战的本意。」天子说:「我并没有忘记其他将士的功劳」,于是封公孙敖为合骑候、韩说为龙候、公孙贺为南安侯、李察为乐安侯、李朔为涉轵候、赵不虞为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候,李沮、李息以及豆如意都赐予关内侯的爵位。这个时候,卫青得到的尊宠天下无双, 朝中公卿以下的官员都对他屈身以事。

历史中的答案

做事是人生永恒的主题。这里的做事不像香港电影里单指工作,而是泛指每个人所做的事情;无论是在工地上搬砖还是在中南海当官,无论是努力奋斗的草根还是优哉游哉的富二代、官二代,大家都在做事,工作是做事,玩耍也是做事。

说一个人怎么样,是对一个人的评价,也就是对其所做事情的评价,盖棺定论就是对一生中做过的所有事情的总评。评价总是分为两类,好与不好。

所以,做事与对事情的评价(包括评价别人和被别人评价),就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每个人都希望达成完美的人生,功成名就并获得美好的名声,最好能够名垂青史。但为什么自己很努力了,却总是难以成功,使出浑身解数完成的事情,自以为非常漂亮而别人总认为狗屁不是。这就是因为没有悟透做事与评价的道理,不是把事情做坏了就是仅仅只把事情本身做对了,而没有让评价者认识到。

让我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吧:

即墨大夫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得到的评价却很坏(毁言日至);阿大夫基本上把事情做得一团糟,得到的评价却很好(誉言日至)。如果就此打住,即墨大夫会在事情做得很好的情况下受到处罚,最轻也会是贬官;阿大夫则前途一片大好。工作成果与得到评价完全相反,这确实没有天理。但是,且慢,我们是否仔细思考过这个事情?国家是齐威王的国家,城邑也是齐威王的城邑,两位大夫完全是为齐威王而不是为其身边的官员做事,城邑治理的好坏,跟这些官员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还有一个原因是齐威王即位9年了,没有过问过任何事情,完全是放羊式管理,齐国上下吏治很差,大家都习惯了敷衍塞责。所以齐国上下的官员都是这样一个状态:去他妈的实事求是,谁跟我好我就说谁好,谁对我有好处我就说谁好,即墨大夫你好像对我从来不理睬,是不是看不起我呀,小样,看我不找大王去打你的小报告;嘿嘿,阿大夫又给我送钱了,这朋友够意思,要是国家都是这样的官员,我早就发大财了,「嗯,大王呀,阿大夫确实是咱们齐国不可多的的人才呀」;说假话被大王知道了会不会很惨呀,我想不会吧,咱那国王什么时候管过事情,人家天天忙着和后宫的美女们喝酒呢。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一点儿都不奇怪,相反,不这样反倒不正常了。幸好,齐威王这只鸟不鸣不飞了九年,终于要一飞冲天了。派出自己的亲信一考察,立马看到了真相,齐国是他的,城邑治理的好坏关系到他的身家性命,弄不好就是亡国,这事他不能不管,而且肯定会褒奖能做事情的即墨大夫,严惩事情做得一团糟的阿大夫。

齐威王之所以能得到对两位大夫的正确评价,还有一个关键就是他派出去的考察人员比较靠谱,能够认真的履行自己的考察职责,实施求实的回报考察结果。现在我们来看看不靠谱的。赵孝成王想重新起用廉颇给他带兵,因为自从赶走廉颇,他的赵国就一直被秦国欺负,一直打败仗,再不改变就离被灭不远了,就等着廉颇来拯救自己呢,所以赵王起用廉颇的愿望可是非常的强烈。那一年,廉颇估计能有六十岁,都老头了还行不行呀,这一点人家赵王也想到了,决定派个人去观察一下。可惜派的人不靠谱呀,被廉颇的仇家给收买了,廉颇那一斗饭是白吃了,马也白骑了,大刀也白耍了,人家那孙子回去见赵王就幽幽的说了一句话「廉将军还是很能吃的,只是一会儿的功夫就拉了三次」。这样的老头子当然不能带兵打仗了,赵王只好死了这条心。

如果齐威王派出去的人也跟赵王派的人一个德性,我看两个大夫的真相齐威王是知道不了了。作为大头头,不可能一一考察下面的工作情况,必须得派一些人过去充当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头头们需要想办法让这些眼睛和耳朵不敢在中间弄虚作假,胆敢这样就让他们付出代价;作为被考察的人呢,其实办法是不多的,只能好好对待他们,希望他们能为自己说些好话而已。

安禄山就很懂得这一套事情。在他做平卢兵马使的时候,职级还很低,是够不着让大BOSS(皇帝)来直接考察他的,所以每当有上面派来的人来视察工作,他都尽力打点,不遗漏任何一个人,哪怕只是一个小跟班;中国人,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的思想,真的是根深蒂固呀,所有的考察人员回去后对他都极口称赞;人品抬起来之后,升官发财的好事马上就会找上门,很快就做了节度使,从此就直接与皇帝打交道了。安禄山可不是阿大夫,他不光收买名声,也不忘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说实话带兵打仗、安顿边防的事情,他做得真的很不错。所以,他买来的名声经得起检验。

能够直接由大BOSS(皇帝)管理,向大BOSS负责,事情就简单得多了。比如卫青这哥们,真是无敌幸运星,人家直接就是汉武帝的人,姐姐是皇后,自己是大将军,带兵打匈奴,这可是汉武帝的核心业务,一举一动老大都在盯着看呢,只要仗打得好,不怕老大不知道。人家卫青确实是真本事,仗打得很漂亮,皇帝一高兴赏赐就来啦,不仅自己拜将封侯,就连襁褓中的孩子都被封为列侯。一生的功业是何其的成功。

直接在BOSS手下做事,只要有能力,事情办得好,确实不用担心功劳被埋没的问题。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猜忌。BOSS最怕什么,最怕能力强的人不听话,起来造反,所以,越是能力强功劳大的人,越容易引起BOSS的猜忌。一旦被猜忌,不但功业保不住,恐怕脑袋都可能搬家呢。

怎样才能不被猜忌,永保功业呢?两个字,态度。在永远保持谦卑态度的前提下,抓住一切机会表忠心是唯一的途径。卫青可能本身就是一个谦卑的人,不仅在大BOSS跟前保持谦卑,在其他场合、其他人跟前也很谦卑,所以不仅深得大BOSS欢心,在群臣里面也很有口碑。安禄山谦卑的对象只有大BOSS,所以,其他大臣在不爽的时候就会诋毁他,他就得想一些计谋让皇帝对这些诋毁保持免疫,这很麻烦,只有他这种富有心机的人做得来,其他人可能只会弄巧成拙。

外圆内方——几乎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在身份卑微的时候,要想获得进取就必须要赢得声誉,要想赢得声誉最好的办法就是像阿大夫和安禄山一样屈身事人,讨好身边的每一个可能对自己造成影响的人。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像李白所说,讨好他人,取悦他人对生性正直的人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他比我大,他说的话就总是对的,哪怕他放的屁也要说是香的;或者,他比我大,我就要低眉顺眼、察言观色,揣测我怎么做才会合他的心意,该溜须的时候溜须,该拍马的时候拍马;或者,他比我大,我就要好好孝敬他,有什么好东西都要献给他。这明显就是小人行径嘛!我堂堂君子,怎么能做这些下三滥的事情!平时最鄙视的就是这种小人,看到他们就恶心,打死我都不会像他们那样的,像一条狗。但,残酷的现实是:做狗才会讨别人喜欢,几乎所有的大人先生们都喜欢这样的人,正直的人是不受待见的。老板正在为自己的一个决定得意洋洋,你不去喊「老板英明」,却告诉老板他的决定是完全错误的,而应该怎样怎样才是正确的,看老板不拉下脸来,心里骂你:「就你能,最讨厌这种臭显摆的人,这小子心里会不会是看不起我」,你想想,这种情况下,做正直的人能有好结果吗?

所以,纵观历史,在乱世,君王打天下的时候,凡是能打仗、有谋略的人都会脱颖而出,建功立业,不管他生性是君子还是小人;然而到了太平年代,天下无事,往往总是小人才能得志。究其根源,其实还是评价机制在起作用。乱世的时候,评价机制简单直接,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这个时候的老板只看仗能不能打得赢,只要能把打仗的事情做好,不会甜言蜜语、不会溜须拍马、挑战老板权威这些统统都没有关系;无事可做的太平年间,失去了战斗能力这个简单直接的评价机制,虽然还是会整出来一大套官员考核机制,但几乎不会认真执行,就算执行也往往流于形式,这个时候那些善于屈身事人,善于博取声誉的小人就一个个被提拔起来了。小人站满了朝堂,国家的事情就开始乱了,直到最后一塌糊涂得灭了国。

对于怎么解决君子进取的难题,很早就有人提出了最佳方案,那就是「外圆内方」。

看看大家是怎么推崇「外圆内方」的:「方」,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做事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圆",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也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外圆内方。外圆内方的人,有忍的精神,有让的胸怀,有貌似糊涂的智慧,有形如疯傻的清醒,有脸上挂着笑的哭,有表面看是错的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人仅仅依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圆"的包裹,无论是在商界、官场,还是交友、爱情、谋职等等,都需要掌握"方圆"的技巧,才能无往不利。"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现实生活中,有在学校成绩一流的,进入社会却成了打工的;在学校成绩二流的,进入社会却当了老板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成绩一流的同学过分专心于专业知识,忽略了做人的"圆";而成绩二流甚至三流的同学却在与人交往中掌握了处世的原则。正如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依靠专业技术,而85%却要依靠人际关系、有效说话等软科学本领。" 真正的"方圆"之人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方圆"之人能对大喜悦与大悲哀泰然不惊。真正的"方圆"之人,行动时干练、迅速,不为感情所左右;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能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真正的"方圆"之人,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的积蓄力量的沉默。

论述的确实精彩,其实就算没有这些论述仅凭直觉也知道能做到「外圆内方」,「真真是极好的」。可是,怎样才能做到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对不起,人家一字没说。

通读历史,我们就会知道,「外圆内方」的准则必须在建立明确、坚定的信念之后才能正确施行。这个信念就是执行「外圆内方」的关键。可能比较抽象哈,那让我们举例来说。

有件事情你完成的非常漂亮,正在飘飘然呢,老板说:「这个事情做得不太好,拖的时间太长了,以后要注意进度」,老板这么说并不是故意给你穿小鞋,而是因为他没有看到事情过程中的重重困难,这么多的困难,其实基本上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硬是靠你出色的个人能力给拿了下来,给多少奖励都不为过。 如果没有明确又坚定的信念,你可能就会生气,脸色一下子变得很难看,说不定还会辩解一下,其实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老板这家伙根本不想听你的辩解,还会徒然的给他留下小心眼、情绪化、工作不踏实、不任劳任怨等等乱七八糟的坏印象;如果你有明确、坚定的信念,比如「我一定要给老板好好干,和公司所有对我有影响的人搞好关系,N年内要坐上老总的位置」或者「我在这个公司做事,目标就是快些进入管理层,好积累公司运营的经验,为自己开公司做准备」,再不济「我在这个公司就是混混日子,挣点工资,我的真正目标是好好了解这一块业务,为进入一个更好的公司做准备」,哪个都可以,但必须是明确和坚定的,不能游移不定,今天一个想法明天又是另一个想法是不行的。有了明确和坚定的信念,碰到上面那种情况,信念就会告诉你不能去惹他或者没必要去惹他。

在信念的驱使下,屈身事人、博取声誉等等手段在你的心里都不会被本身的正直天性所抵触,自觉的成为达成信念的必要方式,圆滑的处事方式就会变成一种自觉。外圆(处事圆滑)内方(坚定的信念)的境界自然就会到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