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后去留学
人生就是需要一场绚丽的突围
每一本书,对于每一个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本《30岁后去留学》对我的触动就是勇于尝试新的生活,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每个人的抉择都需要考量很多因素,作者也是一样,留学一直是作者的梦想,奈何各种因素,只能留在心底。人生是有吸引力法则的,当你一直想某个事情的时候,在你心中生根发芽,未来会与你不期而遇。
稳定与漂泊博弈
当作者是24岁的财经记者时,生活与工作都相对稳定,她选择了和大多数的人一样,死死抱住“稳定”不放,因为曾经经历的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懂得稳定的可贵。当作者29岁时,人生进行了一次巨大的催化,写作《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面对一个30岁美国生活经历的人,以及身边周遭都是常青藤毕业的朋友,于是下定决心出国留学。
向着梦想出发
出国留学考试坎坷,一度怀疑自己,GRE考试考了三次,并经历了周遭亲朋好友从不支持到支持,备考成功后,作者辞去光环般的工作,经历了自我摧残的过程,踏上了新的旅程,所有的一切,重新开始。这就让我想起了自己独自踏上去大城市的路,虽然不知未来如何,虽然知道所有的一切重新开始,开始找新工作,新住处,认识新朋友,经历所有一切新的东西,带着恐慌与期许,可是我知道,这条路是我想走并且必须得走的,放弃努力,你就老了。为何不给自己一个机会呢?
留学的生活
如果说去留学是一腔热血,那么当你开始实现梦想时,将是巨大的打击,因为落差。作者去美国留学时,语言不流利,外国文化不了解,中西方文化进行了强烈的冲击,让作者感觉到自己时最孤独的人,基本生活都是问题,更别提融入生活。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磨合,作者渐渐的融入了美国的生活,与不同国家的室友,经过磨合后相处融洽,而美国的课堂不可思议的解放和疯狂,让作者沉睡的神经被唤醒。学生和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自由的吃东西,喝水,学生可以自由自在的插话,纪律的放松带来了精神的放松,有一次教授请来了一个表演艺术家潘妮,她经历了美国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爆发初期,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死去的过程。感受到了没有明天,没有未来,不知道下个时刻哪个朋友会离她而去。这让作者感受到了与中国文化的不同,如婴儿般不断学习新的,所有一切新的。同性恋题材,采访美国罪犯,9·11事件,“占领华尔街“运动,学做世界公民······
毕业,遇绚丽突围后的自己
留学的两年让作者有了新的世界观,足够优秀时,你想要的一切都会主动来找你,当初担心留学两年会与生活脱轨,无法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可事实证明,一切都更胜从前,毕业后一年的实习期,留在美国华盛顿建立一个新浪网的站点,报道美国白宫、国会以及美国智库的一手消息。开启双城记生活模式。采访美国大学历史教授彼得·库兹尼克,美国著名导演奥利佛·斯通,亲历美国听证会······走出去的过程,并不是锦上添花,而是一种基本治疗,这种治疗没有医保,不是必须,但只有完成之后,你才能感觉到脱胎换骨。工作一年后作者回国,作者带着一颗饱满的灵魂,无惧时光流逝,开启了另一篇新的征程。
曾经有人问杜尚:你一生中最好的作品是什么?
杜尚说:是我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
深以为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