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乐(十二)原始的农耕时代
2023-06-11 本文已影响0人
奋发有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唐朝李绅巜悯农》的古诗家喻户晓,几乎人人都能信口道来,但真正理解它真实含义的人又有几个。话说八十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神州大地,农村刚开始成立了互助组,即一个小队分成两个组,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社员(刚改革的时候还叫人民公社,后来改叫乡镇了。)还是在生产队里劳动,靠挣工分吃饭。那时粮食产量很低,生产队里饲养的有牛、马、驴,用作耕地之用。根本不够用,好多地都是人翻地,一到秋天村里就成立了三秋指挥部,大喇叭整天的喊叫。一到秋天,小学生们排成长队,在村里的大街上喊口号做宣传,“吃在地,睡在洼,完不成任务不回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阶级斗争一抓就灵……”那时经常闹饥荒,常年的吃不饱饭,像野菜,苜蓿,榆叶,槐叶都吃过(我亲身经历过的),我认为人民公社时期,吃不饱饭的原因是,水源不足,好多庄稼浇不上水,肥料不足,那时主要是土杂肥,化肥还没有,刚开始用氨水给庄稼施肥,但这也不普遍使用。好多地高低不平,达不到精耕细作。再就是种子问题,那时几乎没有,生产队每年都是把长势好的小麦、玉米留作种子。分田到户之后,人们也逐渐的认识到了种子的重要性,我记得我村有一位姓朱的年青人头一年种的棒子(玉米)长势特别好,一颗玉米棵上结两个棒槌,几乎没有空棵,而且棒槌还特别的大。人们都很羡慕,第二年村里多数人家种地开始买小麦种以及玉米种子了。
庄稼的高产量一是平整且肥沃的土地,二是水源,三是种子,四是肥料(包括化肥,土杂肥),五是根治病虫害(适时打农药),只要这五项且备,想不高产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