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遇见谈写作

读书输出的5种层次,你处于哪一层呢?

2020-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简书童

读书记|小简书童

昨晚我写了一篇关于《白夜行》的读后感悟,说实话,写的很是头疼,临近十二点才颤颤的完成了一周一本书+一篇千字书评+日更的任务。

写完心情不太好,没有满足感,因为自认为那一篇感悟没有写好。在写时,我就在思考:我现在这到底算是读后感还是书评呢?后来我上纲上线的查了很多关于书评和读后感的区别。越查我越是羞愧,发现了自身无限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今后一段时间读书输出的目标。我把这个输出从易到难分为五个层次:

01读后感

这种程度的输出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写,这算是一种自嗨式的写作了,想到哪写到哪,算是对一本书零零散散的想法和感受。我把这种定为第一层。

02书评

这种想必大家也不陌生,豆瓣读书里有大量的精彩的书评,书评和读后感的区别大概就在于书评它是有一定模式的,虽然同样主观立场强,但是书评需要对全书有一定的概括,能梳理文章的脉络然后才输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对书中的亮点加以评析。书评需要输出者有对一本书一定的概括能力。

(我羞愧的发现,我目前最多也就读后感和书评之间的能力了)

03拆书稿

拆书稿也叫共读稿,需要输出者对整本书有一个相当强的把握,能够把一本书拆解成好几个章节。它一般采用1+4/5/6的形式,即一篇预告+4/5/6篇正文,每篇正文是一个主题,每篇至少也得1000-3000字。这是一种价值的输出,当下有很多读者没有多少时间读书,平时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读书,所以你写的拆书稿,必须要能让这类读者在没有读过这本书的同时有一个价值的增量。

04讲书稿

这类输出相比拆书稿要写好几章节来说,它只需要写一篇,但为什么把它放在了第四层,因为它在拆解一本书的同时得要自己有对这本书精准深度的了解。它在基本的引题、破题,作者介绍外,得要一条线有关联的有趣的挑出全书几个重点进行讲解,这类似于我们读一本书前的序言前言(仅自己理解)。写讲书稿得满足没有时间读书但又想要了解一本书的读者或者是已经读过但想要更深刻了解一本书的读者。所以我说写讲书稿得作者自己得有这样读书的理解能力。

05主题书单

将同一主题的书归类,得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还要主题突出。这种程度的,等阅书无数了再说吧!!这是时间的沉淀。能力的累积。

以上是我总结的我的读书输出之旅的路线。前路漫漫,我还太欠缺。我之前从没这么认真的思考过对于读书我要做到什么程度,一味呆在自己舒适圈内的阅读,我怕永远也不会通过读书获得什么。那样读书还要什么意义呢?

声明: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