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休息吗?
好好检查一下,我们到底会不会休息,如果我们休息的不那么好,一起来学习吧
冥想与正念的科学依据
1.为什么发呆也会累?
为什么即使睡眠充足,也常常感觉身体疲惫不堪?因为累的不是身体,是大脑。
DMN就是个大脑能量中的浪费家。所谓DMN (Default Mode-Network,预设模式网络),即由大脑的内侧前额叶皮质、后扣带皮层、楔前叶、顶叶顶下叶等构成的大脑网络。
它会在大脑未执行有意识活动时,自动进行基本操作。换言之,就是大脑的“低速空转”状态,让大脑成为一种总是动个不停的器官。
DMN的能量消耗惊人,占大脑整体能量消耗的60%~80%。而当人有意识地去做某件事时,只需要在原来的能量消耗基础上追加5%。
如果想让大脑休息,就必须避免过度使用DMN这个能量浪费者。而掌握正念冥想,就能够抑制DMN的关键部位,避免杂念对大脑能量的消耗。
2. 塑造不会累的大脑
正念能让大脑各个部位的联结产生变化。研究发现,有经验的冥想者,其后扣带皮层和上前扣带皮层、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的联结会更加紧密。
也就是说,通过冥想,我们便能够控制DMN的活动。借此,人们就可以锻炼出不会心神不宁的内心,和不易疲劳的大脑了。
正念:不做任何评价和判断,主动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的经验上。它不仅可以改变大脑的“运作状况”,还能够进一步预防疲劳。
在某项研究中,甚至发现它能够抑制压力激素——皮质醇的生成。我们很有可能借助正念,创造出一个具有高度抗压性的大脑。
操练“什么都不做”——正念呼吸法
大脑的一切疲惫和压力都来自于曩昔和未来:对曩昔的作业心有不甘,对未来的作业充满不安。
一旦把沉迷曩昔和未来当作理所当然,人们就会忘记怎么将知道会集于当下。假如想让大脑取得充分的歇息,首要必需求学会“处于当下”,而“正念呼吸法”便是为此而存在的。
正念呼吸法的实践过程
1. 采纳根本姿态
坐在椅子上,略微挺直背部,脱离椅背
腹部放松,手放在大腿上,双腿不交叉
闭上眼睛。假如选用睁着眼睛的办法,则望向前方2米左右的方位
2. 用知道重视身体的感觉
感触与周围环境的触摸。比方脚底与地板、屁股和椅子、手和大腿等等
感触身体被地球重力招引
3. 留意呼吸
留意与呼吸有关的一切体会。留意经过鼻孔的空气、每一次呼吸时胸部与腹部的崎岖、呼气与吸气之间的中止、空气温度的差异等等。
不用深呼吸,也不用刻意操控呼吸,感觉像是“等待”呼吸的自然到来
也能够为呼吸贴上“1、2、3……”的数字标签,这样效果更为明显
4. 反抗杂念
留意,呼吸是知道的锚。一旦发现自己显现杂念,就将呼吸作为锚点,将留意力从头拉回来,即使发生了杂念,也不用苛责自己,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5. 养成习气
操练正念呼吸法不拘时刻长短,5分钟10分钟皆可,重要的是每天同一时刻、同一地址的继续实践
提升专注力,摆脱心事重重的状态——动态冥想
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都被一些下意识活动占据了。当我们下意识做眼前的事情时,意识总是待在与当下无关的地方,比如吃饭、走路、刷牙等时候。
这仿佛是汽车或者飞机进入了自动驾驶的状态,但最重要的驾驶员——我们本人的意识已经飘向了远方。
现代人已经越来越习惯自动驾驶的状态了,我们甚至开始羡慕那些能够“多线程工作”的人。
很少有人会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大部分人都是一边做眼前的事,一边惦记或做着另外的事。如果持续练习将注意力集中在日常行动上,就能够让意识回到当下,脱离自动驾驶状态。
动态冥想的实践步骤
1. 步行冥想
步行速度任意,但在开始的时候慢一些,有意识地留意手脚肌肉和关节的变化,感受与地面的接触,给自己的动作分类(贴标签),比如手在摆动时,留意“左/右”“上/下”等动作,帮助进一步集中注意力
2. 以站立姿势进行动态冥想
站立,双脚打开至与肩膀等宽,伸出双臂,在身体两侧缓缓抬高,将注意力集中在腕部肌肉的变化,仔细感受血液的下流和重力,慢慢将手臂抬高后,再慢慢放下手臂至原位,反复该动作几次
3. 以坐姿进行动态冥想
坐在椅子上,从后向前慢慢转动肩膀,用心感受肌肉和关节的变化,转动一次后,反方向再次转动肩膀,以同样的方式集中注意力。
4. 日常活动中的动态冥想
有意识地关注日常活动的动作,例如穿衣服、刷牙等,开车时:关注臀部坐在椅子上的感觉、手握住方向盘的触感。
控制方向盘以及刹车时肌肉的变化(当然也要注意安全驾驶),吃饭时:关注食物的色泽、气味、口感,食物在口腔内的触感,以及唾液的变化
开释压力,缓解紧张感——压力呼吸法
假如人类脑部的前额叶相当于理性,那么杏仁核就相当于为了维护自己免受侵扰,而运作的情感和本能。
当恐惧或外来风险导致压力影响过强时,杏仁核就会过度活动。此刻假如前额叶不加以按捺,便会影响交感神经,然后发生一些生理性症状,比方心悸和呼吸过度。
在某种程度上,正念能够平缓这种焦虑感。从运作机制上来看,正念的交感神经按捺效果能够有用缓解焦虑;从大脑成像的分析成果上看,正念能够改进前额叶和杏仁核之间的联络。
由于一般人的前额叶是由上往下限制杏仁核活动的,但长时刻实践正念者的前额叶与杏仁核之间的联络并非是上下联络,而是巧妙地维持着平衡状况。为了避免压力的发生和恶化,能够尝试“压力呼吸化法“。
压力呼吸化法的实践过程
1. 留意压力来临时自己的改变
采纳正念冥想的根本姿态(参看正念呼吸法的第一步)将形成压力的原因总结成“一句话”,比方书中的小川夏帆所想的是“研讨毫无发展,所以心里焦虑”在心中默念这句话,一起感触身体和心里有何反响
2. 将知道会集在呼吸上
给呼吸贴上“1、2、3……”的标签(贴标签法可重复运用哦)感触紧绷的身体渐渐舒缓、逐渐放松
3. 将知道分散至全身
将留意力分散至全身,幻想全身都在“呼吸”吸入空气时,幻想对压力有所反响的身体部位在“吸气”,随着呼吸崎岖,有知道地坚持该部位的放松,继续将留意力分散至周围的空间
排除带来疲劳感的杂念——“猴子思维”消除法
我们的脑中每天都被塞满了各种想法,进行冥想时我们可以获得内心的平静,然而回过神来,难免会回落到之前低迷的状态和情绪中。
这种翻来覆去想事情的状态被称为“猴子思维”,就好像有一群猴子在你的脑海中吵吵闹闹一样。这种杂念一旦占据大脑,会导致大脑极易疲劳。
如果能摆脱“猴子思维”,大脑便能够充分发挥它原本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专注力和判断力,抑制某些想法的反复出现,并改善睡眠质量。
“猴子思维”消除法
首先想象自己站在车站的月台上,此时一列坐满了名为“想法”的猴子的列车进站。它会稍作停留,但是过一会儿就开走了。像这样的列车接二连三地驶过,但你的位置不变,仍然站在月台上。
该方法的核心是:不要把思考中的自己和思考的事情混为一谈,对想法采取旁观者的状态。
当你发现来来回回都是同样型号的列车时,便能够给这些列车贴上不同的标签分类。当这些被贴上标签的想法反复出现后,可以用以下五种方式来解决。
扔掉“胡思乱想”
对自己说“我受够了!”,然后将这些想法抛出脑外。
找到例外一直出现同样的想法,是不是因为自设障碍?这个一直纠结的想法是否有反例?
站在先贤的角度看待问题
自己尊敬的人或历史上的伟人会怎么处理?他们会不会把“杂念”和“心怀杂念的自己”等同视之?
不要判断好坏
正念的基础是接受原本的当下,你是否用了不属于“当下”的其他标准来评判事物?
探索原因
找出该想法为何会不断浮现的原因,从自己的“深层需求”出发,开始重新思考。
结 语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全能的休息场所。只要内心无法安定、焦躁不堪,就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休息。
高效休息法所提倡的,不是一般的“应急充电”,而是让我们学会关注眼下、感受当下,从而让大脑从根本上获得真正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