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

2021-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River鲁丹洋

  对于儒家来说,仁这个字是他们终身所追求修炼的,首先要内向修炼自己,修炼内心的德性,接下来就是要向外人心外推去践行仁。其实对于儒家来说,行比知更为重要,因为儒家更看重的就是仁的践行,然后治国安邦平天下,这便是他们的终极目标。我们现在每天生活中一直说要修炼自己的仁心,成为君子,但是到底什么是仁?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概念?与我们的内心和外界有着怎样的连接?

  说到儒家,我们一直在强调,这其实就是一个关乎生命的哲学,因为他思考的问题都是关乎生命中的哲理,所以我认为仁就是关乎我们内在生命的一个话题,或者换言之,它其实就是关乎我们的生命是否觉醒。

  说一种最极端的情况,也就是人体生理层面是死亡的情况,这个情况下,他的生命显然是不觉的,因为它已经从肉体上停止了生命的运转,没有了呼吸细胞就全部死亡,他也无法感知外界。

  那么如果一个人处于睡梦当中,但是他依然是活着的,他是否是觉的?其实是的,因为虽然他还处于睡梦当中,无法感受到外界世界,但是他在生理层面上他的器官都在运转,他的生命也是从最基本的本能层面上活着的。又或者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他的生命其实也是基于本能行事,他们都只是在肉体上活着。

  孟浩然有一首春晓非常的知名,诗中写了他对春的体悟和观察,那么他的生命相较于前,两者又有着怎样的变化?他的生命又是否是觉的?第一句当中诗人说,春眠不觉晓,他此时还没有觉,因为他还处于睡梦当中,就是身体的运行。如果我们从第二句来看的话,处处闻啼鸟,这个时候他是否可以感知到外界?显然是可以的,因为此时他已经闻到了鸟叫声,所以这其实就是从感官上的一种觉。但是诗人只有这些层面的觉吗?我认为不是的,因为之后他又说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他对于春并不是麻木的,因为他观察到了一夜之后花都落了,因此他产生了一种对于花落的惋惜之情。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是麻木的,他也不会有这样的感悟,但就是因为诗人可以感知到外界的变化,并且产生情绪,所以他在心灵上也是觉的,也可以说是大脑的觉醒。这也是一个更高的层次。

  很多时候人们面对人的态度都往往会从最初的态度转变成逻辑,他们面对一切都应用自己的逻辑理性先去判断利弊再做决定。正像是宰我认为三年守丧时间过长,只需一年即可。他就是从逻辑理性上出发的,因为他首先分析了这件事情的利弊,再做出了决定。这其实就是我们当今所说的实用主义,很多人都打着实用主义旗号,说做什么事情都要讲究效益,但往往他们不知公义地就走向了功利的一面。但是夫子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分析利弊,它是从道德的层次出发的,强调了我们内在的仁心。其实夫子也并不是说守孝就一定要三年,这些外在的形式其实并不是非常重要,重在的是我们内心对于父母的孝,对于他们的爱,只要这颗活泼的人心还在,那么外在的形式,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而已。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这并颗心,却过于看重形式,就像是有些人在父母还活着的时候没有孝顺父母,在父母死之后大张旗鼓举办仪式,烧纸钱,烧纸房,从某种角度来看,他们其实也是为了让别人看到自己有钱,有势。这就已经偏离了孝的本意,他们只是在走形式而已。但是夫子难道完全否认了实用主义吗?其实并没有,就像是他在周游列国想要恢复礼乐推行仁政的时候,强调的庶之,富之,教之,如果不能从政治实用的层面来思考问题的话,也是无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但关键问题是在,在这个过程中仁心不能丢。

  所以何为仁?首先我们要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向外看,通过感官体察到万物的变化,对万物产生链接和情感,接着再通过你感官所感知到的东西,走向内心,体察自己的内心,就这样不断的轮回。如果真如此,我们的内心也和外界紧密的连接在了一起,这也就是一个活泼泼的仁心啊。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儒家的天命是生生不息,创生万物的,首先内向成己,接着再向外成人,这样也可以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