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间的梦上班这点事儿想法

讲给混迹职场的兄弟姐妹们听

2017-09-05  本文已影响107人  Dr彭的文字和她的日子

职来职往
你一定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01

琳和桐在一个单位。

琳比桐早进单位6年。

琳所学专业和所干工作匹配度极高,而桐却是跨界转行。

十年职场的风吹雨打后。

专业出身的琳因发展受限被单位炒了。

跨界发展的桐却从当初的办公室女生晋级成办公室女神。

桐和琳的经历是职场上一场非专业碾压专业的逆袭。

逆袭的故事天天在上演,版本却各有不同。

鸡血君以为:桐足够努力,琳不够努力呀。

鸡汤君以为:桐心怀梦想,琳胸无梦想吧。

厚黑君的版本更现实:桐会来事,琳不会呗。

努力、梦想、人脉每个人的职场生存术中似乎都少不了这些要素。

论努力:桐每天都迎着城市五、六点钟的太阳开始一天的工作,够拼。

但琳也是属于那种上班不迟到,下班不早退,誓把办公室坐穿的好员工。

论梦想:桐没太大的梦想或者是太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不能停止成长,每一个阶段都应该有一个阶段的进步和变化。

琳想在这个单位干到退休。巴不得自己的下一代也能在这块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绝对有献了青春,献子孙的长远规划。

论人脉:桐和男友两地分居,单枪匹马,只身闯职场。刚开始单位领导并不看好桐。

有一次,领导对桐很不屑地说,別在这干了,赶紧到你男朋友那去吧(这种只会泄气、不会激励员工的领导,操得闲心还真多)

琳,女承父业。父亲是从这个单位退休的。单位的资深员工里,十个有九个,她都能喊上一声叔叔阿姨。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看似没有优势的桐完美逆袭,完成职场女生到女神的华丽蜕变呢?

今天,咱们就不鸡汤、不鸡血、不厚黑地来聊聊关于职场生存术,只讲干货、真经。

02

职来职往

如果可以的话,选择自己喜欢干的。

也许有人会说,说得轻巧,社会竞争那么激烈,找到份工作就挺难的了,想找自己喜欢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这就好比找另一半,一开始当然要遵从内心找自己喜欢的了。

后来之所以退而求其次是因为自身价值经实战检验后,比你的自我评估要低,匹配不上你喜欢的,这个时候就不得不降低标准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强调, 在你没有进入职场之前一定要锻造好手中的武器,积累够讨价还价的筹码。

武器是什么?筹码是什么?

是你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要做到别人无你有,别人有你优,别人优你精。

有了利器,有了资本,才能选择喜欢干的,否则只能是被选择。

喜欢干的什么?这是你的兴趣、你的天赋所在。

桐,在毕业分配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老师职业。

能从事自已喜欢的工作,主观体验是幸福的,客观上也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

因为喜欢,心理状态活跃,情绪饱满高涨,行为积极向上。

因为喜欢,内驱力自然很足,潜能不断激发,热情、动力最大化地被释放。

因为喜欢,面对虐你千百遍的职场会如初恋般地契而不舍,懈怠沮丧受挫后,依旧心甘情愿地马不停蹄地一路向前。

因为喜欢,即使遭遇职场天花板、发展瓶颈,势必能使出浑身解数遇水架桥,逢山开路。

需要说明的是人生没有圆满,有得必有失。

桐选择了喜欢的职业,为此付出代价是远离父母、远离恋人,孤身一人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从头来。

这其间的得失,酸甜苦辣,孰轻孰重,必须自己掂量,用内心的天秤去衡量。

桐明确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初入职场的小伙伴中,不确定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的大有人在。

一会儿觉得自己喜欢干这个,一会儿又觉得自己更喜欢干那个。

当我们拿不准自己喜欢什么的时候,可以去寻求职业咨询师或规划师的帮助。

当然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自我诊断初步判断一下。

判断是否喜欢干某项工作就如同判断你是否喜欢某个人一样简单:就是无时无刻都想见面。

你是否在每个工作日早上都能精确百倍、斗志昂扬地奔向单位。

你是否在每个周五的下午都在规划在接下来的双休日该如何在办公室以加班方式度过,而不是想着到哪里玩到哪里吃。

你是否在每个春节、小长假快结束时为终于要重返工作岗位而变态地在内心深处欢呼。

如果以上回答都是肯定的,那就恭喜你幸运地从事着自己喜欢的事。

选定好喜欢的职业后,要做的绝不是凭兴趣,凭三分钟热度去做事。要一路狂奔,关注自己的可能性,而不是关注自己的局限性。

  03

职来职往

在职场上,勇往直前与停止不前之间的差距在于学习力。

琳进单位十年了,刚进来时是什么样,现在还是那样。

十年过去了,琳工作上的变化只是从“不会干”到“还能干”,仅此而已。

琳整天不断重复旧有的技能,既没有对工作的精益求精,也没有为个人成长而主动学习,及时充电。

比这个现状更可怕的是琳对此完全不自知,丝毫没有危机意识,吃老本吃得特心安。

桐和琳的状态却完全不同。

桐知道自己在专业上是半路出家,于是白天忙完工作后,晚上和业余时间就像海绵吸水一样拼命学习。

十年里,桐不仅业务上成为了骨干,还拿下博士学位,并考取了同行业含金量极高的资格证。

桐凭借学习快速成长,在工作中享受学习带来的红利。

不断学习才是混迹职场的杀手锏,停止学习是断送职业生涯的慢性毒药。

很多职场人也奔走在学习的路上,但,绝大多数都感到:

“学了这么多却好像什么都没学,也不知怎么用。”

“学了很多知识,依然干不好工作”。

不是学习本身的问题,而是你的学习有问题。

问自己三个问题: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

为什么学即学习的目的。有目的的学习事半功倍,没目的的学习只能是低效率的勤奋者。

进一步分解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习能满足你的什么需求?

你的需求有可能是你的痛点,也有可能是你的兴奋点,不疼不痒的成不了需求。

痛点是制约你的发展但又绕不过去,必须解决的问题。

兴奋点是能引爆你的,给你带来成就感、体会到高自我效能的需求。

学习必是带着目的学、带着需求学,而并非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人家学啥你学啥。

学什么?最好是用什么就学什么

学到的新知识必须内化为能力,否则白学。知识有无内化的标志就“会不会用”,特别是能否高路径迁移到不同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

在职场上每个岗位都有对从业人员的基本业务能力明确要求。

这些能力就是解决问题时要用到的技能。有些是你具备的,有些是你薄弱的,有些是你欠缺的。

通过学习加强薄弱的,补齐欠缺的。

怎么学?励志畅销书经常提到的1万小时魔术数字、刻意练习、金字塔结构等等,学习方法总结了不少。

我自己很热衷于研究方法论,但绝不能就方法而方法。方法只是工具,只是到达河对岸的船和桥。

如果没有你想去的彼岸,有什么万能的方法也只是屠龙之术。

只要回想一下从小到大我们什么时候学习效率最高,你就知道该怎么学了。

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一定是考前冲刺的前一周。

因为要想考试通过,整个人脑洞大开,火力十足,恨不得每个毛孔都浸泡在书本里争分夺秒地吸饱知识点。

知道了吧,目标在前、压力之下,每个人都变得比平时会学习一百倍。

04

职来职往

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刚入职的头三年,桐每天一上班就火力全开,一直忙到下班。加班成了家常饭。

凡流泪付出的, 必欢呼收获。工作给了桐应有的回报。可,不知不觉桐感受到了来自同事间巨大的人际压力。

在桐没有到这个部门之前,部门里绝大多数人的状态是上班聊八卦,下班狂追剧。

桐一来,她身上的上进、努力、积极一下子如扔进平静湖水中的一块巨石,在周围的每个人心中都泛起了涟漪。

见贤思齐的有,但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的、说风凉话的、各种挖坑各种黑的…

职场就是江湖。初入江湖的桐对此完全没有战斗经验和防御能力。

在职场上像桐这样用80%的精力钻研事的人,哪里是那些用80%精力用来琢磨关系的人的对手呀。

桐为了缓和人际关系,请客吃饭、送小礼物这类主动示好的招没少用。

时间一长,桐觉得自己为了迎合别人搞得自己人格分裂不说,还搭进去太多在业务上精耕细作的时间和精力。

结果呢,该嫉妒的继续嫉妒、该黑的继续黑。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职场上不喜欢你的人,不是真的不喜欢你,而是不喜欢努力的你。

因为你的努力会把周围那些想混的人显得不够努力。

除非你从此不努力不上进,和他们趋于同一个状态,保持同一个频率,否则明枪暗箭一个都少不了。

而琳的画风与桐完全不同。

琳一上班先花上大半个上午的时间,这个办公室聊聊、那个办公室转转,跟谁都能有话说。

这样的琳得了一堆好人牌。可,每次业绩考核,琳总是垫底。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人际关系上放得多了, 业务能力上就放得少了。

在职场这样一个靠实力说话的地方,久而久之,同事对琳也就是表面上的客气,而心里都挺瞧不上的。

职场如战场,职场人际关系之所以复杂不是因为同事人不好,而是因为一旦涉及到利益,人性中的弱点就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一样。

没有谁的职场人际关系是完全和谐的,竞争导致的不和谐是常态。

了解了这一点,也就无须刻意、深度经营和同事的关系了,过的去即可。

特别是以委屈求全,牺牲自我换来表面上的你好我好大家好是最不可取的,也是根本不可能的。

所以,职场上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职场这个大江湖,高手如云,暗藏玄机,要想在此活下来,绝非上述几招可以防身的。写职场的文章多如繁星,说明大家在这方面需求多、困惑多、思考多。此文仅是我个人职场体会最深刻的三个方面,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以期抛砖引玉,让更多的职场新人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每个混迹于职场的人都得想方设法在短兵相接中锻造出自己的屠龙宝刀,而不是单听别人的职场沉浮。

你对本文的喜欢是一束光

我是Dr.彭。

最喜欢你们一言不合就关注的样子。

听说点赞此文的,都进了福布斯排行榜。

我们一起成长。

END.

原创版权,转载请私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