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计算,计算,计算。
计算,计算,计算。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年级的孩子要想学好数学,计算得过关。
计算怎样才过关?就是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速度。
什么速度?据我从教多年的经验来看,至少要尽可能达到每分钟10题左右。
只有计算的速度提上去了,孩子才能有时间去听讲,去思考,去学习其他知识。
上星期进行单元小测。第一题是15道20以内的进退位加减法口算。试卷发下去两分钟后,大部分孩子都已做完。可是,还有一些孩子只做了三四题。我寻思着再等等,等全部做完了再往下读题。可是,三分钟后,再看看那几位做得慢的孩子,还是有几个没做完。其中一个只做了一半不到,
我是接着等呢?还是不等?
我想不能等了。再等下去,不但全班同学会完不成任务。而且那些老早就做好了的孩子会因等待的无聊而做起其他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玩铅笔,橡皮,尺子,看课外书,交头接耳讲悄悄话……
于是,我接着往下读题。
下面连续好几道题其实也是计算题,只是变换了呈现的形式而已。这样,那些运算速度快的照样做得飞快,那几个做得慢的就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我只好按着大部份同学的做题速度进行读题。至于那几个做得慢的,如果下课后还做不完,只能让他们课后补了。
以上情状是大多数课堂上经常出现的。随着这种情状持续的结果是孩子们在数学学习上的距离也就逐渐拉开了。
上一届从一年级跟到四年级后,我对家长说:“只要你的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好每一份作业,数学再怎么也差不到哪去了。”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小学生要建构的数学模型无非就是加减乘除那几个。这几个模型从一年级开始反反复复地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训练。数学常用的思考方法:举例子,画图分析,变未知为已知…也已反反复复训练了好几年。学生学到了五六年级,需要建构的数学模型并没有增加。需要用到的数学思考方法也没有增多。不一样的无非是数的呈现形式:整数变小数,小数变分数,分数变百分数。但是任其怎么变,终是万变不离其宗。
所以,要想使孩子学好数学,很容易。在低年级阶段,过好计算这一关就行。它是一种最基本的元素。构建高楼大厦的元素。有了它,建起高楼大厦来才不会缘木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