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娘: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陈名芸,字淑珍,舅氏心余先生女也,生而颖慧,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四龄失怙,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芸既长,娴女红,三口仰其十指供给,克昌从师,修脯无缺。一日,于书簏中得《琵琶行》,挨字而认,始识字。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这是芸娘给我的最初印记。初识芸娘,是在我16岁那年暑假。
七月夏日,骄阳似火。
那一天,在家百无聊赖的我收到了老爸的礼物—一本装订精美的浮生六记。
老爸很是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如果我有芸娘一半乖巧能干,他就很欣慰了。”
颇不服气的我冲老爸做了个鬼脸,开始静下心来读书。
不久我就被芸娘的才气与温婉所折服了。
芸娘生性聪慧,四岁初学《琵琶行》就能朗朗上口。
蕙质兰心,玲珑剔透。仅仅在刺绣闲暇之时便能无师自通的悟出:
“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这类佳句,真真切切的称得上冰雪聪明了。
自立自强,贤惠能干。芸娘四岁丧父,一家三口仅靠芸娘刺绣过活,生活压力不可为不大,而弟弟克昌的束脩从未拖欠过。
沈复初见芸娘即告知母亲:
“若为儿泽妇,虽淑姊不娶”
幸而沈复的母亲也钟爱芸娘的温柔性格,遂为两人定下了婚约。
年少的我读到这一段时,很感动有木有啊,沈复与芸娘的感情放在现在就是妥妥的一见钟情加青梅竹马。当时的我还暗自庆幸,芸娘遇上沈复,一对神仙眷侣,简直是天作之合。
可是,时光荏苒到八年之后的今天,面对芸娘的后半生,我却怎么也庆幸不起来。
“你绘画,我刺绣,卖钱作为诗酒之费用。布衣菜饭足可以乐其终身,不必再作远游的打算了。”
布衣菜饭,可乐终身。芸娘这再寻常不过的愿望,到了沈三白这里竟成了奢望。
沈复的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生在太平盛世,又长于小康之家。
幼时有父亲为他遮风挡雨,婚后有芸娘与他为伴,看尽人间良辰美景。
沈复的才情那是毋庸置疑的,生活品味也很令人称赞。
但是,作为丈夫与父亲。他是不合格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文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此观念在沈复身上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
沈复与芸娘因误会被父亲逐出家门后,两人的生活就此困顿不已。
沈复此人自问高洁傲世,可是却连妻子儿女都供养不起,空有一身文采。
芸娘为他所生一儿一女。女名为青君,子名为逢森。寒冬腊月里,只因没钱买冬衣,儿女只能瑟瑟发抖,还强说:“不冷”。
芸娘缠绵于病榻之时,还要为补贴家用,刺绣赚钱,结果病情加重,不能自理,导致上下厌弃。这上下里是不是也包含沈复自己呢?
芸娘的一生走到这里,花就要落了。
忆妾唱随二十三中,蒙君错爱,百凡体恤,不以顽劣见弃,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亭、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火神仙矣。神仙几世才能修到,我辈何人,敢望神仙耶?强而求之,致干造物之忌,即有情魔之扰。总因君太多情,妾生薄命耳!”
人生百年,终归一死。今中道相离,忽焉长别,不能终奉箕帚、目睹逢森娶妇,此心实觉耿耿。”
更欲有言,仅断续叠言“来世”二字……一灵缥缈,竟尔长逝!
芸娘终此一生,所求所想,亦只有沈复与儿女喜乐安康罢了。
我常常奢望,当年与沈复定亲的金家姑娘还在,芸娘遇见另一个他。
他能给芸娘一生安稳,亦能为她守一世风霜。
可惜奢望终究是奢望,如果重活一世,我想芸娘还是会选择与沈三白共度一生。
就如芸娘临终所言: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