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用力学习

如何在一个新领域复制你的成功?

2017-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E丢丢学习

在北京的地铁站曾经看到过铺天盖地地张贴的大幅广告,广告词只有一句话,却让人过目不忘。

这个世界在默默而又残酷地惩罚那些不愿意改变的人。

当你在一个舒适圈中呆久了,这个圈子能给你的回报边际效应已经逐渐递减,你已经是被用温水煮的青蛙了。

事实上,工作多年后你可能在所从事的领域做得风生水起,你不愿离开旧领域的原因无非是害怕你的老办法在新领域不再那么行之有效,有没有什么通识的办法让你在多个领域中游刃有余呢?答案是有的!

第一步:通过模仿迅速入门,并建立基本的自信心

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不是去实习,而是去模仿,利用沙盘模拟商业实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建立仓储、如何进行研发投入、如何进行模拟决策,这些都是在成千上万的商业案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不是新的未知蓝海。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模仿管理者进行决策的过程,难道一定要成为了CEO才能去做吗?

所以说当你在面对一个新的领域时,千万不要抱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想法,千万不要觉得“我要准备好了,才去行动”,也不要觉得“自己一窍不通,不敢尝试”。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已有经验的获取,来填充自己的空白。

如果你要加入一个辩论团,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尽可能去了解下一期新辩题的一切相关知识。观摩大量的高水准的辩论视频、阅读大量的辩论书籍。这也完成了从“门外汉”到“入门”的第一步。

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也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获取门槛越来越低,无论我们正在或者将来要从事什么,知识的多少已经不如知识的使用和管理重要了。“知识管理”应该成为一种习惯。当我们确定想进入一个领域时,哪怕没办法靠“时间”取胜,也可以靠“量”获胜,从而厚积薄发,后来居上。

比如,现在自媒体搞得风生水起,你看到快手、简书、微信平台、微博上面一大批网红月入几十万,眼红就去学啊,学学人家的作品为什么受追捧?分析一下,是他的互动有吸引力、他的标题起的震撼、还是他的视频做的震撼人心?

再比如,学习一个新技能或者新产品模式时,看看这一领域的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解构成诸多核心的小块,一块一块地去攻克。

完成这个过程之后,一定要去总结产品的内部结构和爆点所在,结合自己的资源形成自己对这个产品的理解和规划,不断去优化、调整,就一定会达到“照葫芦画瓢”的最终水平。

第二步:建立特色,做到极致

模仿其实就是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通过从外界获得持续、有效的学习补充,找到自己的定位,复制出带有自己标签的产品。

将自己的优点放大为优势,就是所谓的风格,一定是在某一方面做得特别出众,比如你简笔画很棒,就可以研究简笔笑话、菊叔五岁画、小奶球等品牌作品。

而在电商领域,阿里巴巴淘宝其实就是e-bay的“C to C”模式转化,还有腾讯更是模仿领域的集大成者,你在它的很多产品线中都不难发现“山寨”的影子,但是它们都通过升级式创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再比如通过“查漏补缺”填补市场空白。比如说专门定位于办公的Think pad笔记本,专门用来点对点聊天的BOSS直聘……都是代表。

你还可以进行整合营销,比如你擅长写作,还擅长运用社交,那你就可以做一个网络写手 通过跨界结合和跨领域移植,可以产生新的定位。

模仿其实就是我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切入口,进行创新,打造带有个人标签的特色。

第三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延伸发展边界

其实,如果你能重复好前两个步骤,不敢说你已经做得很优秀,但是起码你已经在自我品牌的领域有所斩获了。

那些商场官场名利场很厉害的人,身上都会带着很强大的气场,但气场这种东西从来不是天生的,靠的是后天的积累和阅历。

抛开内在的实力和心理的强大,人的外表也可以通过外部的修饰去提升,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注重形象管理,学习基本的礼仪,并且反复应用在自己身上,直到这些东西成为自己的习惯。

外部品牌建立并不完全等于你在这个领域的技艺拔尖,他同时代表着你自身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需要你在这个领域产生号召力。

那么,打入这个领域的交际圈是必不可少的,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的方式,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得花费时间在社交上。 因为只有深入到群体中,才能得到更为迫切和重要的信息,才能从更大的社交池中得到学习,才能发现更多可能的机会和合作,才能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从而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从模仿、到建立自己的品牌、再到外延延展,只要三步,你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复制自己的成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