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理的三类道理
阅读笔记第142/365天
今日阅读《用得上的哲学》
——破解日常难题的99种思考方法
作者:徐英瑾
第一章:逻辑论证:思考的方法与原则
1、为什么要讲道理?
1.1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和别人协同才能做成事。
无论是对哲学家,还是对普通人而言,讲道理都是件好事。因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需要和别人协同才能心想事成。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为了促成合作就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讲道理,一种是不讲道理。不讲道理就是用暴力和金钱等硬力量来迫使别人屈从你的意志。讲道理的方式则是通过论证、方案和图景,让人心悦诚服的跟着你走。
多讲道理,不仅仅是因为我们热爱和平,更是因为讲道理的效率高。
语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利用语言来讲道理,能够使人类以更高的效率把社会阶层的各个环节构建出来,变成一座复杂的社会大厦。
讲道理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在社会协同的网络当中,以理性的方式,完成“个体意志”与“集体行动”之间的铺路活动。
此类铺路的活动,就是从一些大家普遍接受的前提出发,慢慢的把大家带到那些原先不被接受的结论上,由此可以为更加复杂的社会协同工作提供思想准备。
1.2为了讲道理,我们需要做点什么?
1)耐心听别人的论证,无论他的观点你是否同意。
2)对于中国人来说,学点外语。
汉语很难表现虚拟语气和从句结构。外语里的虚拟语气能够帮助大家看清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不同。从句思维也相当重要,如果你的句子有比较丰富的从句结构,那么你的思维架构就从“矮平房”升级成了“哥特式教堂”。换言之,说明你的心智管控能力非常强,可以对不同的语言要素加以拼接,并迅速检查他们之间的逻辑关联。能够做到这一点,你的哲学思维水平客观上也就得到了提高。
3)平时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多用“我”,少用“我们”——尤其是在提出一种新的理论主张时,多说“我认为”或者“笔者认为”。
2、说理活动(哲学论证)的三类道理。
任何一个论证要完全成立,就要在三个层面上全部成立,这三个层面是:逻辑之理、语义之理和经验之理。
2.1弥漫宇宙的逻辑之理。
逻辑之理就是根据逻辑推理规则而说理的方式。
举一个例子,如果小张的钥匙在他的小包里,而他的小包又放在他的大包里,小张的钥匙在哪里?显然就在他的大包里。
逻辑之理的特点是,你不要做任何的经验调查,你甚至也不需要对词语的含义进行深入考究,也能够得出结论,逻辑弥漫宇宙,无所不在。
2.2充溢着内容的词义之理。
词义之理就是奠基于词语之间意义关系的那些道理。
举一个例子:如果小张买了一只包是咖啡色的,它必定也就是褐色的。
词义之理的适用范围是我们的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这个世界。这里作者指出,我们语言所能表达的世界可能要比我们的世界本身小,因为人类语言的理解能力还是非常有限的。
2.3虽有局限却依然有用的经验之理。
经验之理是奠基于我们既有经验知识与背景框架的道理。
经验之理类似于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做的推理,例如:小张以前的模拟考试成绩都这么差,那么,他能考上北大这件事就不太会发生。
经验之理的适用范围,相对来说会局限于我们的经验,而且推论的结论并不是完全有效的,但他却非常管用。
很显然,我们的经验常识所能够覆盖的这个世界,要比语言所能覆盖的世界稍小。
3、营造哲学讨论的氛围。
3.1对等与均衡有益于哲学讨论。
1)雅典的公民社会有讲道理的氛围。
雅典的城邦实际上是有几千名男性成员为核心的公民社会所组成的。根据这种制度,很多重要的事情,都是要由公民大会来进行集体投票决定。因此,一个人要用论辩的方法,让大多数的公民觉得他的主张是对的,他的个人意见才能够上升为城邦的集体意志。
2)对等与均衡:因利他,故利己。
我们每个人在做决策时都受到隐蔽的利己主义的支配,即以不自觉的方式,提高自身生物学意义上的繁殖适度。但我们人是一种脆弱的动物,必须通过人和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才能够克服个体的脆弱性,因此,人际合作既有利于提升群体的德性,也有利于提升种族的繁殖适度。
3.1怎样营造平等和均衡的哲学讨论氛围?
1)打造一个让更多的人可以来说理听理与评理的平台。
2)让器物竞争倒逼说理文化的形成。
一个良好的器物竞争的氛围对说理氛围的形成也是非常有利的。这里所说的“器物”可以小到一方砚台、一块橡皮、一只铅笔、一部手机,也可以大到一架客机。
这些器物,在本质上都是某种凝固化的和物态化的论证形式。例如:你如果在纸上演算一道几何题,这事本来是精神样态,但该演算过程若被程序化了,并装到了手机里,该演算过程也就物态化了。所以,不同手机软件的竞争,背后便是隐蔽的论证形式的竞争。
很显然,充分的商业竞争下,每一个技术制作者本身的文化水平和逻辑论证水平都能得到验证,这种竞争甚至可以倒逼公司内部说理文化的形成。
4、“如果”和“那么”能互推吗?
4.1逻辑之理是一种演绎论证。
论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演绎论证,二是归纳论证,逻辑之理实际上就是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是一种从普遍出发,走向个别的推理方式,而归纳论证则是从个别出发,走向普遍。演绎论证的前提性的信息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结论的信息比较少,能够完完全全的保证你从出发点跑到终点。归纳论证则相反,它的前提信息相对比较少,而结论信息则要丰富,所以你要得出的结论没有百分之百的可靠性。
4.2论证的有效性与真:你不可能每次都蒙对。
1)真,目前暂时将其理解为“和事实相符”。
2)有效性。
有效性聚焦点是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正面联系是否能够成立。
一个结论它本身是不是真的,和得出它的推理是否有效,这是两个话题。逻辑不负责检查假说与事实。但如果推理本身就是无效的,结论是很难成真的。
4.3逻辑之理的一般有效形式:条条大路通罗马。
1)肯定前件式vs肯定后件式
第1种有效推理形式叫做肯定前件式。
凡事用上“如果………,那么……”这一句型的句子叫做条件句。 这个句子里的“……”若用英文字母来表达,就变成了这样一个结构:“如果P则Q。 ”P这个句子是和“如果”连在一起,且先于子句Q出现。这就叫做“前件”。与“那么”联系在一起的子句Q,则叫“后件”。
肯定前件式是这样的推理形式:
如果P则Q;
P成立;
所以Q成立。
这个推理是有效的。
肯定后件姑且写成:
如果P则Q;
Q成立;
于是P成立。
这个推理是无效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如果我们把“前件”比作通向目标的道路,把“后件”比作一个目的地(罗马)的话,所谓肯定后件就是指你已经到达了目的地,但因为这世界上还存在着其他通向目的地的道路,所以你到达目的地这件事本身并不足以确定你先前走的是哪一条路。
2)否定后件式VS否定前件式
有效推理第二种形式叫“否定后件式”。否定后件式的形式是:
如果P则Q;
非Q;所以非P。
不过否定前件事却是无效的。其推理形式是:
如果P则Q;
p不成立;所以Q不成立。
总结:“肯定前件”“否定后件”能够促成有效推理,“否定前件”“肯定后件”却会催生谬误推理。如果推理逻辑形式有问题,结论即便对了也是蒙对的,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你是很难蒙中真理的。如果推理的形式没有问题,也不保证你的结论一定是真的,因为你仍然要通过经验调查,来担保推论中出现的每一个前提都是符合事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