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第十五课(公孙丑章节下第三节+君子以道相交,不能以利相取)
7.27共修孟子第十五课(公孙丑章节下第三节+君子以道相交,不能以利相取),原文如下:
公孙丑章句下·第三节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子衿的分享:
闻:君子以道相交,不能以利相取。
思:在现在这个人人言利,以利益为重的时代,圣贤提出以道相交,非常及时引导现代人避免交友之迷茫,指出志同道合者才是交友之道,一味追求利益,则利尽而人散,急功近利是交不到真正的朋友的。
修:最近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参加了一次游学,和一些好学者边学习边旅游,感觉沟通容易,人和人之间也非常舒适,从同道中人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感觉到了以道交友的乐趣。我们的国学群作用也是如此,在共同的兴趣爱好中获得知识和成长。感谢共修的同学和老师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也难免会碰到以利相交之人事,要仔细思考辨识,坚守内心的品德防线,做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之人,不做可为不可为之不可为之事。
艾婷的分享:
闻
孟子的弟子陈臻与孟子的一番议论,针对孟子收与不收钱财一事。
思
人在面对诱惑时,如何定住自己?与人相交,遵守哪些原则?
一.齐宣王赠予孟子一百镒金,没有任何理由,是收买,不同于宋国的"赠送盘缠",也不同于薛国的"闻戒,买兵器",齐宣王给钱的出发点是看重孟子的能力帮他做事,绝没有尊敬。孟子不接受齐宣王的钱,不是钱的问题,不是人有问题,而是给钱之心,与拿钱之心。钱是流通工具而已,人能正确对待金钱,让金钱发挥它的价值。君子对于钱财,要有非常清晰的判断标准,符合道义,该取则取,不符合道,分文不取。
二.人看事情的三个层次。第一,外界的事物,表相。第二,内心的喜好、情绪。第三,以真理为标准的道德,仁义礼上安住不动心。安住不动心,进退自如。在"利"面前能看到一个人对"义"的真正理解。君子视金钱如粪土,并非渺视金钱,而是以中庸的心态面对金钱,名利在君子眼里是以空性对待,符合道义,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不符道义,则是巧取豪夺,见利忘义。
三.真正的君子相交是以道义相交,守礼守义,发自内心。如果个人认为与人交往奉行的是利益原则,那么有利则交,利 尽则散,为利而来,必然为利而散。而有德者,遵道而行,人恒爱之,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四.君子相交,以道相交,君子与财,取之有道。
修
所谓有"道不同不相为谋",生活中,无论是亲人,亲戚,同事,朋友,熟人,邻居......,如果与其三观不一致,相处不融洽,或有相谈不甚欢者,一概敬而远之。不说,不说,不可说,语言本身有很多境界,沉默可能是语言的最高境界。
吴梅燕的分享:
闻:君子以道相交,不能以利相取。
思:在现在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现状下人与人相交大多缘起于利益,如何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何让真心的相待取代功利的人脉结交?已过而立之年,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点,却也更深知情谊的可贵,也越来越喜欢与茶友的相处,英雄不问出处,一期一会只为一盏清茶。
修:与人相交贵在真诚,君子的定义不因外在的物质属性,更多的是在于回归本真的精神层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先从个人做起,让自己成为一个待人真诚的君子,去感染身边的人,拥有一个纯净的真诚的相处环境。
Alice的分享:
闻:君子以道相交,不以利相取。
思:从孟子对钱的不同态度来看所有事情并不能一概而论,正如陈臻所看所理解的,我们只看到的只是事情的表象,思维固定化,格式化,所以凡事不能单看表象,要看本质。对人对事要按仁义利的标准来衡量。
修:我现在正处在老师所说的看事情的三个层次的层次二上,根据内心的情绪和喜好来判断,所以要修自己的德行,让仁义安住内心,守住德礼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