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聪明又稳重的名士范"公子"
在琅琊王氏的家族里,有一个既聪明又稳重,并且有着名士范的"公子"。他就是王献之。王献之虽然没有他那"书圣"的爸爸王羲之有名,但是现在的人们都将王献之与他爸爸并称"二王"。要跟"书圣"的位子一样高,王献之该付出多少啊!?我心中不免有了疑问。原来呀王献之在书法方面也有着十分特别的故事。
在王献之还未到十岁的时候,他便开始练字,而当他十几岁时,他自己认为自己的字一定写得很不错了,于是就去问他的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而生,他爸笑笑,不说话。而坐在一旁的王献之的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王献之又问:“那五年呢?”他母亲的头仍摇着,没有变化。王献之特别想要变成如同他爸爸一样的名人,所以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见母亲没有回答,于是就问父亲:“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对王献之说:"你呀,一定要打好基础。来,你只要把这18口缸里面的水都用完,才算是站稳了脚呢!"而王献之听到了此话后便有点不服气。于是下定决心,每天都按照父亲的要求,从基本功开始练。练了五年。五年后的一天,他带着自己"以血而写"的作品给父亲看。但是王羲之却又没有做声, 只是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最后把所有的字稿还给了王献之。王献之见此,心里十分失落,就将全部的字报给了母亲看。他的母亲仔细的揣摩,最后得下的结论是“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而那一点…居然还是父亲亲自写的!王献之顿时感觉十分羞愧,但是他的决心告诉他,坚决不能够放弃!于是他又埋头苦练,天天研墨挥毫,刻苦练习。经过了一天又一天的磨炼,王献之终于知道了如果想要让自己的字流芳千年,影响很多人,那么如果想达到这个目的,就只有一条路——"勤奋"。
于是王献之天天练字,揣摩着每一笔,每一划,练呀练,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春夏秋冬,直到他自己的书法大有长进,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才渐渐放慢了"书法"学习的步伐。
一个人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就只有一个办法,努力去争取,勤奋去练习。只有在"不知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春夏秋冬"的环境里,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自己的梦想!而王献之,凭着他的稳重与聪明,最后成为与他父亲并名的"二王"!
稳重的王献之却有的时候也会"稳重"得"过头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他的哥哥王徽之同坐在一个房间里,而后来,房子突然着火了。王徽之看见火正蔓延而来,于是赶紧冲出去,鞋子都没来得及穿上。但是王献之 安然无恙地慢悠悠地叫来仆人们,日并且在仆人们的搀扶之下走出去,就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似的。后人从这件事情上来判断此二人的高下。而我觉得,此刻的王献之有点做作了,虽然这样的行为是当时的名士风范,但是如果看见火蔓延过来还不赶紧逃跑,似乎有点不像正常人。(也有可能他们正用此事来证明自己的不同。)。反正如果是我的话,肯定是像王徽之那样,急忙跑出火堆,做一个很真实实在的人。
但是即使在这件事上,王徽之似乎胜了(仅仅是我的想法),可是不得不说,王献之是我见过琅琊王氏当中的最淡定,并且稳重的人了。
一天夜里,王献之一夜都睡在书房里,恰巧碰上了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王献之趁那贼没走慢慢地说:“偷儿 ,此青毡为我家祖辈之遗物,请你们留下”盗贼一听这屋还有人,全部惊慌而逃。王献之在这里的表现真是既聪明又不失内涵,既保下了自己家祖辈的遗物,又吓跑并且警告了那一群盗贼。
王献之的稳重,没有人能否认,他的聪明,更是无人能比,而在那样一个乱世之中,恐怕这样的人没多少了吧?要是我在那个时代,一定会珍惜这样的人,这样稳重的名士范"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