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的奖励孩子?
怎样正确的奖励孩子?
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奖励是家长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段。正确的奖励可以强化孩子的行为,不断激励孩子更好的成长。但是,错误的奖励却会使孩子迷失自我,给家长带来一些麻烦。怎样正确的奖励孩子呢?
奖励还是贿赂?
许多家长分不清奖励和贿赂,往往把贿赂当做奖励来使用,来看两个例子:
在超市,一个孩子和母亲吵闹,撒泼打滚,母亲束手无策。为了摆脱这种尴尬的场面,她只好妥协:“如果你听话,不再胡闹了,我就给你买你想要的玩具。”这是贿赂。
但是,在进超市之前,母亲对孩子说:“在超市你不要乱跑,不要哭闹,不随便拿东西,如果能够做到我就会给你奖励——买一个你喜欢的玩具。”这是奖励。
什么是贿赂?是父母束手无策时答应满足孩子的要求,用这样的方式来换取对孩子的掌控,实现父母的愿望。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会认为,自己表现不好或者自己通过闹腾能够获得某个奖励。
而奖励针对的是孩子的正面行为,是引导、强化孩子的得体行为的正确策略。奖励孩子的正确行为属于正面管教,比惩罚不当行为更为可取。
奖励必须及时
家长给予孩子奖励,年龄越小的孩子往往对奖励承诺记得十分清楚。家长延时兑现,甚至不兑现奖励承诺就会给孩子树立不守信用的榜样,以后承诺的奖励可能不再能激励孩子作出符合家长愿望的行为。比如你告诉孩子,如果今天她做完家务。两周后带她去看电影。所给的奖励缺乏刺激孩子立刻动手做家务的能力动力。所以,应该把奖励放在孩子面前,提高当前诱因,孩子才愿意选择当下努力。孩子一旦达到要求,家长应该及时奖励。
奖励应当适度
一方面,奖励频率要适当。奖励频率太高,奖励的刺激作用反而会逐步下降,为了发挥奖励作用,就势必要不断加码,以满足孩子的胃口,同时有可能误导孩子为了获得奖励而学习,不能使其产生真正的动力。更有甚者,会为了得到奖励而弄虚作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逐渐减少奖励频率,理想的状态是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不再进行奖励。
另一方面,如果家长给予的是物质奖励,那么其价值不要过高,其价值应该与孩子的年龄及取得成绩相适应,有的家长为了激励孩子,在奖励上不断加码,给孩子不适当的奖励,这样反而害了孩子。
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家长往往给予孩子物质享受方面的奖励,主要是吃、穿、玩。这样的奖励,易于实施,效果可能是立竿见影,家长省事省力,但是其弊端是,容易将孩子的目标引导到学会享受上。不是越多的物质奖励就好,应该将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如果对孩子在学习方面进行奖励,必要的物质奖励之外应以精神奖励为主,比如奖励孩子书籍,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激发孩子阅读的热情。还可以带孩子去看喜欢的电影,或者带孩子去动物园等等。如果家庭经济允许,还可以带孩子一起去旅游,在旅游中去开阔孩子眼界,这样的奖励是多么的有意义。
奖励过程而非结果
哈弗大学弗莱尔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把来自250所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大约36000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第一组的孩子,获得了“产出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等才能得到奖励。另一组孩子,获得了“投入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虽然孩子们都愿意为之努力,但是读书给于奖励的孩子在成绩上会有显著的提升。而考高分才给奖励的学生,成绩却完全没有提高。
其中的关键在于,读完一本书就给你奖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行动是非常明确的,只要你看书,只要你做题你就能获得奖励。相反,考高分给奖励,却没有告诉孩子怎么样做的方法。虽然孩子也充满干劲,但他不知道怎样做,无从下手。
我们的家长往往重视行为结果的奖励,却不重视孩子投入过程的奖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所以,家中不妨对孩子的投入多给予奖励,真正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