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口》读书笔记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是近五年以来最热的词汇,但在国家提出经济平稳运行,经济增长速度趋于相对平缓之后,创新浪潮也在降温。在本书中,王煜全老师剖析了当前中国基于科技创新发展的现状,并结合美国硅谷、以色列等国家的实际,提出了解决中国当下问题的切实建议,同时根据王老师在书中的阐述,我觉得中国的技术经济之路可期但行之艰难,当下的路是五年前铺就的,五年后的路是当下铺就的,所以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后发展的建议。
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就是紧盯发达国家的比较著名的创新区域:美国硅谷、以色列,每年派出大量的考察团和学习团到这些地区学习先进的创新经验。经过学习也做出了一些成绩:创立大学科技园、建立孵化器、中试基地和产业园,组建各种投资基金。各种经验的学习最终形成的结果就是每个地区都是复制粘贴模式,真正借助当地优势发展优势的状态没有,导致了各地区之间为争夺良好资源而不停加价被选,主动出击的几率很小。最终被选择拼的是一种生态或者“低价”。根据王老师的描述,从技术到产品世界推行一共经历三个过程:发明创造转化为产品—产品实现量产—产权走向世界。美国在30年前将制造业移除美国,最近特朗普呼吁制造业重回美国,但是分析现状就知道,2012年的统计数字:美国现在的工人工资是36美元每小时,而同时期德国为46美元每小时,法国为40美元每小时,中国仅仅为2.1美元每小时。这样的成本,美国怎么能承受住iPhone的制造重回美国本土。不然特斯拉也不至于在电动汽车量产和推广的过程中依然缓慢,失去了先机。而以色列仅仅在第一过程中占据先机,其余的条件都不具备,结果就是以色列孵化出来开始盈利的优秀企业,例如RealFace、Waze等均被收购。想要实现经济的再一次腾飞,科技创新、快速量产、全球销售等要素缺一不可,中国在这几方面,快速量产绝对是可以立刻实现的,所以在现状上,作为美国的即插即用的快速量产的制造是可以在当下全球变革中占据一定地位的,可以一直在追求下一个经济周期中且行且看。
针对我国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改造我们自己。第一,“靠大学那就吃技术经济,靠生产能力那就吃生产”。现在中国大部分城市已经进入了土地寸土寸金的时代,要想每个城市都五脏俱全实属不易。但王煜全老师提出的“即插即用”的“U盘式”生存方式可以借鉴。比如北上广,想要引进大型民企,拿出大量的土地发展制造业真不行。但是他们有科研实力,从政策角度出发,建立专利转化运营制度,提高科技研发质量,提高专利撰写质量,并真正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可到企业兼职的想法,希望真正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落地。有闲置便宜土地资源或者现有生产条件可用的区域,提高自己的生产能力,与技术经济发达地区无缝连接,推动科技新产品的快速量产,最终将产品推向全国。在国内时间各区域之间的链接。这个建议可能有人要问,生产的利润会比较多,而科研的利润很少,这就需要协调,专利权的归置和权属转移的费用以及生产化以后的利益分成。科研人员去企业兼职技术指导顾问的时候,专利属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时候,股权设置这些问题肯定需要实践来检验,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可以为即插即用的与美国合作,为什么不能各省市区域之间合作?这就是良性竞争吧。
第二,发挥政府公共服务的特点,合理布局,组件完善的创业生态圈。如上所说,政策的制定肯定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围绕着每个区域的不同发展方向,所属政府应招商引资的方向不一样。技术经济领先地区,那就多配置一些专利服务资源、会计服务等前期服务,保证能为最好的初创企业提供最优质、最便宜的高效服务。为生产能力先进地区配置税务服务、销售服务、网络资源等后期营销服务,可以保证产品可以快速推向市场,更快的实现产业化,实现利润。对高校、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都是双赢。各个区域之间都变成一定形状的积木,迎合目前中央的大产业聚集区理念,各区域政府也要转变思想,让自己变成一个标准接口,真的可以即插即用。
根据王老师的判断,未来的配置是年轻的科学家+年长的资深企业家的运作模式。运用创新迎来新的经济增长这条路着实艰难并且还很遥远,但是把所有短板都补齐不容易,把自己的强项进一步深化简单的多了吧。创新企业不断更新产品升级换代,生产企业不断更新自己的生产能力,让整个中国实现动态的无缝拼接的积木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