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ek 11 《革命之路》观后感
理想与现实
关于理想和现实,其实只是个人选择问题,没有好坏对错。April和Frank在结婚之后,面对生活环境的异化,开始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整日在外奔波和终日坐守家中自然是两种处境。(所以维持婚姻不变质的第一个条件:生活重心应该一致或差不多。都有自己的事可以忙,不会在维护家庭的过程中失去自我——空虚或绝望)
April第一眼看到革命路上那栋小房子时是喜欢的。是生活与爱情慢慢使她感到厌倦。或者说有些人天生有着浪漫的幻想,但我觉得前者原因更大。她在这里找不到自我,也无法认同和享受自我。
她说,“Our whole existence here is based on this great premise that we’re special and superior to the whole thing. But we’re not. We’re just like everyone else. Look at us. We’ve bought into the same ridiculous delusion. This idea that you have to resign from life and settle down the moment you have children.”
她无法全然接受现在的生活,她觉得孩子、家庭妨碍了他们追求自我,她是个无法与现实自洽的人。
当一个人无法接受现实,而总幻想着去一个更好的地方,她必然会产生某种自我损耗,最终导致现实和梦想都无暇顾及。
没有人说梦想是不对的,但April的错误也许在于,并没有接受改变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好的坏的,她只是把希望寄托在改变之上,认为离开现在的生活,一切都会好起来。这样的愿望自然是脆弱的。去巴黎也一样,会有柴米油盐,会有扑面而来的生活。真正要改变的是自己对待事物的态度。
她没有资本没有勇气去当一个彻底的冒险家,就像她说的,“can‘t leave,can’t stay,no damn use to anybody. ”
几年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全然偏袒着April,认为Frank已经被生活麻醉了,沦陷在物质的温床中,失去了当年的灵气与志向。
看看他在影片一开始那日复一日一成不变的生活吧。
那一个又一个身着西装头戴帽子如流水线生产出来般的上班族,没有脸,没有表情。
在拥挤的电梯中抬头望向天花板,露出绝望又无可奈何的眼神。
他的老板冲着他叫嚣:”工作的要义是——效率!”。可由“效率”这个词联想到的,却是机器吗。挤在一方小格子间,重复着不知去向何处,又为谁而做的工作,精准,快速,人已被物化。因此他外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作为一个男人,仍有魅力与价值。无法从工作和家庭中获得成就感,于是逃向另一个空虚的怀抱。他说,“我甚至一点都不了解那个女孩。
但谁又能说Frank一开始的志向就是他真正想做的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太过于纠结什么是我们想做的,什么是我们不想做的,这种思考往往出于对困难的逃避。Frank在得知升职后没有再表现出对工作的厌倦,而是新的期待,是爱与抱负。他想通过自己的能力证明他可以让一家人活得很好,这不是世俗观念里对一个普通男人的最高评价了吗?为什么要去想“梦想”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去巴黎,先寻觅,再从零开始积累,对于他来说沉没成本太高了,他不愿意放弃他所努力打拼下的一切,即使这一切是他用日复一日对枯燥工作的忍耐、对绝望空虚的逃避换来的。
对于April而言,这一切与她无关。这不是她为亲手创造的生活,她也自然不懂珍惜。一切都是男人的强加,她失去了对生活的创造力。
整个巴黎的计划体现的是两个人价值观的分手。
关于交流
婚姻中女人最需要的,是尊重。对情感的尊重。对独立性的尊重。
April在话剧失败后情绪低落,二人在车中的对话,像极了我与男朋友的日常。
与April相同,心情沮丧时,我更希望能在安静的环境里放松下来,慢慢理清思绪恢复能量,再重新振作。而Frank显然不了解自己的妻子。喋喋不休地说着自以为安慰的话,对April再三重复的对安静的需求充耳不闻,最终引起争吵。这些争吵的场景总让我感觉到Frank强烈的控制欲,想要控制住眼前这个女人糟糕的情绪,想要让一切快速恢复平静。他的语言里,是自以为是的安慰,被拒绝的躁郁,自我价值的灌输,自我的扩张,暗藏着“你应该……”“你不应该……“的潜台词。
忽略对方感受,一味想要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填补无力,即使披覆着“爱“的外衣,也仍然让人感到逼仄与厌烦。一开始就无法相互理解和体贴的所谓“谈话”,最终演变成互相人身攻击,口无遮拦,只顾宣泄愤怒的争吵是必然的。这样的“交流”无用且致命。
婚姻中男人最需要的,是承认。
April和Frank的每一次争吵,都会提及到“man or not man“的问题。妻子的承认是对丈夫最好的激励。”你不是个男人“,让Frank逐渐失去了自我认同,开始寻求外遇,以及其他能证明自己的东西,而不是”逃“向巴黎,让一个女人来养活自己。
电影里呈现出的中产阶级生活给我的感觉,是一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美好,却让人窒息。
干净明亮的大房子,长满绿草和鲜花的后院,阳光明媚的窗台,这样的一个世界里,April站在那,内里却在滴血。如果他们的世界能再广阔一点,不管是在空间还是心灵上,这样的悲剧就会少一点吧。正因为他们被困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小了。
大家都只是在假装着生活很美好,不愿意面对“虽然活着,但其实早已死去“的事实。
曾把这部电影和《阿甘正传》相对比。
“阿甘就是看到一个目标就走过去了,别的人是看见一个目标,先订一个作战计划,然后匍匐前进,往左闪,往右躲,再弄个掩体……一辈子就看他闪转腾挪活得那叫一个花哨,最后哪儿也没到达。”
相比于影片中男女主角对自身与生活异化产生的逃避,阿甘,他却从没想过逃离。他去哪儿,哪儿就是最适合他的地方,身边那些人,就是他的朋友。
将时间浪费在对意义的思索上,最终会让一切丧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