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活化石——羌族多神崇拜
羌族,一支仅有30万人口的民族,却是整个华夏文明的活化石。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羌”字是唯一一个关于民族称号的文字,羌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古羌人就是中华文明源头——黄河流域古文化的主要开拓创造者之一,是华夏先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羌族经过漫长的迁徙,如今主要生活在岷江上游,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这里山峦叠嶂,地势陡峭,土地贫瘠,一到雨季就会频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羌族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他们垒石而居,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和放牧生活,恪守传统,保持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加上羌语是一门古老的语言,没有羌族自己的文字系统,使得羌文化的传承发展受到阻碍。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它才具有了原始性,民族性和独特性。
走进这个民族,我便对他古老而神秘的原始宗教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为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种崇尚自然的原始多神崇拜,一直到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21世纪而没有多大的改变,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
最初导游指着碉楼顶部介绍,白石是羌族的信仰,他们认为万物有灵,奉献行多神崇拜时,我是感到十分惊讶的。
在我的认知里,原始人类奉行的是多神崇拜。因为,大地懵懂初开,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古人生存极其的困难他们最先感受到的就是自然变化的有常而又无常。
一方面,自然是人类生存的恩赐者和被依赖者,人们靠自然来解决衣食住行。另一方面,自然界又不断给人类带来灾难,无情的威胁摧残着人们的生命和家园。人们在自然界面前显得极其的渺小和脆弱,逐渐产生了对自然的敬畏感,依赖感和神秘感,便产生了最初的自然宗教,也就是人对万物的景仰和崇拜。
羌族的多神崇拜能传承下来应该与他们生活的这片贫瘠、封闭的土地有密切的关系,与他们长期战乱,为生存而努力也有密切的关系。
从寨子里游览出来,遇到几位换了戎装,准备表演的老者。他们头戴藤编的帽子,身披牛皮铠甲,手拿剑戟,虽然个子不高,却有几分英武之气。
我和他们聊起多神崇拜这个话题,老人告诉我,由于山高水急,交通闭塞,羌族人散居各地,本族之间都很难交往。在历史进程中,他们各村各寨崇拜的神灵都不会相同,有的崇拜猴,有的崇拜树,有的崇拜太阳……而其中,羊,白石和火,是羌族人们主要崇拜的神灵。
老人告诉我,他们以前放羊为生,对本族的文化了解其实并不多,羌文化主要靠“释比”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释比?是什么人?
我赶紧拿出手机开始搜索。
“释比”,被羌族人们尊奉为可以连接生死,直通神灵的人,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精神领袖,从祭祀还愿到结婚建房,从驱邪治病到送老归山,羌族一切重大活动都离不开释比。
那,议事厅太师椅上就坐的应该是释比,对呀,在羌文化广场与我们合影的老者,导游介绍说是释比,石柱石块上的象形图案也出自释比之手,难怪导游介绍前向他行礼,这么重要的信息居然遗漏了,要不,可以多问老释比一些问题呀!哎,遗憾遗憾。
查完手机,我赶紧问几位老人:现在还有多少位释比?
老人们脸色一下沉重起来,原来2008年大地震,给羌族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沉重打击,大量经文典籍遗失,数位德高望重的释比去世……
但老人们随后又说,地震后,国家给了羌族人们极大的支援扶持,抢救文物典籍,直接推动了羌文化嬗变。羌族人们的生活迎来前所未有的富裕与幸福。
“我们轮班到广场上跳跳舞,三两天来一次,淡季时工资750,旺季1500,现在日子好得很,感谢国家……”老人们的汉语并不是很流畅,但感恩与幸福却洋溢在神情言语之中。
太阳,照着古老庄严的羌寨,也照着老人们苍老而笑意盈盈的脸,或许,他们心中,又多了一位神灵——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