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亲情的一片地

袅袅炊烟藏着家的温度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1人  桃树开花

文/桃么么


家,一个有温度的词。

有一个单身朋友时常会在朋友圈分享她的餐食,

用她的话说,即便只有一个人,也要保持家的温度。

我总是由衷的点赞,

赞的,不止是那一手好厨艺,更是她对“家”的理解。

小时候我们家吃饭有规矩:

一是到点吃饭;

二是人齐吃饭;

三是吃饭不许看电视看书看报;

四是不回家吃饭要打招呼。

现在还加了一条是:吃饭不准看手机。

至今还记得年少暑假在家睡懒觉,

中午12点被母亲用棍子从被窝里赶起来吃午饭的经历。

以前不懂为什么吃个饭也这么拘束,

肚子是我的,我想吃才吃不好吗?

后来我离家求学,多年在外,

在家吃饭的时候极少。

婚后和先生工作都很忙,在家吃饭的时间也不多,

公婆家也没有我们家那么多规矩。

一家四口人都是想吃饭才吃饭,

各吃各的,互不干扰,

这种“自由”让我觉得不习惯也不自在。

每每晚上下班回家,

屋里或者空无一人,冷火秋烟;

或者各在忙自己的,剩残羹冷炙在桌上。

一个“忙”字,几乎让我感觉是个没家的人。

记得和先生初识时,

炒意面酱是他的拿手活儿,

当他第一次煮意面给我吃的时候,

竟觉得那是许久以来吃的最幸福的东西。

在外求学太久,吃多了食堂和路边小店,

那盘意面是满满“家”的味道。

如今,我们在城市里终日奔波,

多少顿餐食都是在外将就对付一番。

现代人也似乎总觉得时间精力不够用,

怎么还能浪费在家常炊烟之上?

悲哀……

从何时起,和家人一起吃饭成了不必要?

从何时起,亲手做一次饭食成了浪费时间?

都知黄磊一手好厨艺,婚姻家庭美满无双,

可你知道李宗盛也始终坚持为女儿做饭吗?

不管有没有所谓婚姻,家都会一直存在,不是吗?

电影《吃吃的爱》里,

林志玲和小S扮演的两姐妹势同水火,

但一碗妈妈的“花生酱拌面”就能让他们冰释前嫌。

融化他们内心冰冷角落的东西,就是家的温度吧。

当台湾词作家庄奴在《又见炊烟》里写下:

“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时,

鲜有人知道那是他在思念海峡对岸的故乡了。

当一个人想家时,往往最先想起的或许就是有关餐食。

前不久网络上一个为母亲做饭的小伙子红了。

他两年多来每天为老母亲做饭,700多天菜品不重样,无数网友为之感动。

他说:“幸福其实很简单,每天都陪着妈妈,坐在餐桌边吃顿好饭菜。”

所谓“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不就是两代人交换着,努力保持家的温度吗?

而家的温度,都在那炒菜时腾起的油烟、

蒸锅里冒起的汽水和烤箱里飘出的味道里了。

突然很怀念从前家里的“拘束”,

一家人围着餐桌,

一边对母亲今天的菜品“评头论足”,

一边捧场的都吃完。

席间聊着自己的新鲜见闻,

开心处,大家一齐笑,

聊到情绪不妙,就夹一筷子菜去化解尴尬和冷场。

家人会互相对着一碗好菜让来让去,

父亲自觉地把最后的佐料汤水倒进碗里“大扫除”。

在家吃饭的日子,我们总是能把母亲做的饭菜一扫而光,

母亲说因为一起吃饭,会“抢食”,

我说是因为家的温暖让人心情愉悦放松,吃的格外开怀。

家里的饭,之所以特别好吃,

不在味道,而在它的温度刚刚好。

开始理解母亲所定的那些“规矩”,

到点吃饭是为了养成大家良好的生活习惯;

人齐吃饭是在时时提醒“家”是一个整体;

不能看电视手机读本是让家人有机会交流沟通。

尽力吃光妈妈做的饭菜,是尊重家人的劳动;

等家人一起吃饭,是懂得家人之间要互为挂念。

因此,判断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

看他们的日常餐饮即可。

那些下班就会被家人催归吃饭的人,

无疑是幸福的。

当夜幕低垂,华灯初上,

听见一家里锅碗瓢响,有炊烟袅袅,

就知道,已到了人们该归家的时间了……

�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