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蒲松龄和他的朋友们读书随笔

《聊斋志异 鲁公女》蒲松龄版的《返老还童》

2018-08-05  本文已影响12人  觉史氏

《鲁公女》是蒲松龄第二次提到招远县。

《王六郎》里,王六郎后来安排到招远县钨镇工作,是第一次。

《鲁公女》则是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招远的故事,而且,里面的人物虚虚实实,是有一些史实依据的。

至于小说,在聊斋属于中上水准,推荐阅读。

1、张于旦是什么人?

开头,蒲松龄惯例介绍不重要的男主角,“招远张于旦,性狂不羁。”从后文“读书萧寺”、“考试亦载与俱”和“将赴秋闱”等文字来看,张于旦是个秀才,否则不会想着也没资格去参加举人考试。

聊斋里,张于旦有个会在恰当时候去死的老婆,这个老婆给他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张政,次子张明。

这两个儿子都考中了举人。

查顺治版《招远县志》和道光版《招远县志续》,招远在明清只有两个张姓举人,一个是张凤翔,明正德举人;一个是张凤羽,清顺治举人。

名字很接近,时代隔久远。根本不是俩兄弟。

由此可以得知,张于旦估计也是蒲松龄杜撰的名字。

从张于旦次子的名字可以推测,张于旦是明朝人。在清朝,估计没有那个人有胆量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小明”的。就像不准成精之后,只有脑袋被门夹了的,才会给自己孩子起名叫“民国”。

秀才如果考不上举人,不只是被排除在体制外,关键是秀到老,考到老。三年一次乡试,三年一次岁试,三年一次科试,然后,还有月考和季考。而今考高考顶多五年就模拟过去了,相比而言,要幸福多了。

作为秀才,张于旦要经常回招远县城参加考试,所以有“考试亦载与俱”,能携手爱人一起参加考试,不幸中的幸运。

某种意义而言,张于旦的家庭生活则可能不那么幸福了。

因为好不容易进城,不是去看老婆孩子,而是带着小三,过分。张妻过世,其两子立即张罗给张于旦再婚,亦可见一斑。

能说再婚就再婚,张家的经济条件还不错,所以有“命仆马至河北”,让仆人骑马去河北寻找小三的下落,不是一般家庭能承受的。要知道蒲松龄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驴,如果要骑马出门,得找朋友借。

张姓在招远选举志里的记载寥寥可数,但是,在顺治十七年到康熙十五年,招远张凤羽是当地的精神领袖。顺治版的《招远县志》他是总纂。“邑旧无志,慨然修辑,数百年之文献赖以不坠。”

在他之前的招远进士诞生于1579年,距离他中进士的1659年相距80年。

在他之后的下一个招远进士诞生于1865年,中间相隔了206年,以至于道光版县志的主编竟然只是一个举人。

张于旦向准岳父卢某询问“贵族有为户部者乎?”

你家里有人在财政部工作过吗?

他准岳父“漫应之。首他顾,似不属客。”

没看上张于旦,就没正面回答。准岳父心想:“难道你还认识财政部的人不成?”

不知是巧合还是蒲松龄真的知道,张凤羽中进士后,就在户部观政,也就是在财政部实习。

保不齐张于旦还真的认识。

该着张凤羽倒霉,顺治十八年大清中央政府停止了进士观政政策,于是张凤羽只有回老家老老实实去写书了。

招远还有两位进士在财政部干过,不过都不姓张,距离蒲松龄生活的年代也比较久远,和张于旦也扯不上啥关系。

丁希孔,嘉靖丙午举人,庚戍进士。历户部郎中。

李骥千,万历丁卯举人,丁丑进士。授大同推官,升南户部郎中。

如果以张凤羽为锚,锁定张于旦,则可以知道在顺治十七年(1660)张凤羽户部观政时,张于旦大约是五十岁不到,四十五出头。

则可以倒推出张大约出生于1610至1615年,即万历末年。

他和鲁公女相识之际,大约25至30岁,是崇祯早期,山东还算太平,适合恋爱,需要记住的是张于旦的俩儿子此时已经出生,他是结了婚还出来耍流氓的。

2、鲁公又是谁?

蒲松龄说“邑令鲁公,三韩人。”

在招远历史上,有一位姓鲁的县长,鲁机,嘉靖二十七年任。

三韩,指辽东。按顾炎武的说法,汉时,朝鲜南部有马韩(西)、辰韩(东)、弁辰(南)三国。明天启初因失辽阳,以后乃习称辽东为三韩。

招远历史上来自辽东的县令有好几个,分别是:

明,李都产,辽东举人,天启五年任。

徐绍祖,辽东贡士,顺治九年任。

韩可兴,辽东生员,康熙十一年任。

徐宁祖,辽东荫生,康熙十五年任。字裕光,三韩世家也。仁心。政简刑清,教养备至。时西南多事,羽檄傍午,而公也催科行以抚字,虽钱粮考成为各邑最,而五年来未尝一动鞭朴,他如吐握下士,宽大爱民。丧不殡者助之,火不举者周之,月课以诲诸生,小学以育后秀,善政班班,指不胜屈。十九年夏五月以病卒。百姓拊心如失怙恃!请祀名宦。以追三代直道云尔。

齐体物,满州进士,十九年任。

结合顾炎武和县志记载,鲁公应该是在明天启到康熙十九年间任招远县令的。也就是说上面几位都有可能。

相反真正姓鲁的县令反而不太可能是本篇男主角张于旦的前生岳父。

以张凤羽为锚,则徐绍祖比较像。

特别把县志徐宁祖的资料完整复制粘贴,是因为里面提到了其“三韩世家”的身份。

另外,蒲松龄小说里鲁公离职后“贫不能舆其榇”,行为与徐宁祖相似。

3、张于旦是在哪个“萧寺”读书,而鲁公女又是在哪里打猎的?

萧寺即佛寺。

招远佛寺并不多。最有名的大概是普照寺,今天招远有条普照路,在城南,与普照寺的方位相同。

城里貌似还有一个清凉寺,在城北。

书生进寺庙读书,求的就是个清净,所以,城里或城郊的寺庙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其余寺庙,按县志记载,很容易就找到了圣水庵这个名字。

原来,该寺庙“邑士子常肄业其中。”

也就是说到圣水庵读书是当时招远秀才们常干的。

在县志艺文志里找到了三首诗,可以看出些书生们圣水庵生活游览的端倪,附于后。

圣水庵,在城西二十里。庵中双泉出石罅,原名涌泉寺,后改今名。其庵依山麓叠石为之,四望多奇观,时登临,尘襟顿涤。

圣水庵是一组建筑群,有三佛殿、水露殿、药王殿、关帝庙、百母娘娘庙、阁楼三间、道房十五间。

东山门上有钟楼,吊有万历年间铸造的一座大钟;钟楼向北有石架的天桥一座,天桥高丈余,长二丈余,两侧立有石栏,直通三佛大殿。殿内有三尊泥塑佛相,佛相身高丈余,两侧神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殿房雕梁画栋,四壁壁画绘有奇禽怪兽,会巧献技。

天桥下有石窟,内有双井南北并列,南井水甜,北井水咸,井深四尺许,大旱之年,井水不涸。

庵中有和尚五十余名,估计扫地僧还能对秀才们指点一二。

距离、风景以及配套设施都很合适。

1958至1966年,圣水庵被拆迁,你懂的。

而今是一片平地。

招远县城坐落在一个盆地中,如今的县城几乎把小小的盆地塞满了。

环绕盆地的自然都是山地,只有北面界河出口形成了一条谷地。

众多山地里,县北十五里的张画山最为著名。

张画先春为招远八景之一,海拔257.4米,方圆1.7平方公里。横侧皆成峰岭,遥望之,山高林茂,如列图画,遂有此名。

此山南麓山涧背风向阳,致使四时自然景色异常;是近冬末春初,山巅白雪覆盖,地冻草枯;山涧却松柏吐翠,百草迎春。

所谓先春就是这么来的。

同时在一座山上感受两个季节,既有皑皑白雪,北国风光;又有浓浓春色,南国的绿色。自然物种比较丰富,鲁公女爱打猎,这里是最好的猎场,可以纵马狂奔,射鹿杀獐。

可能鲁公女打猎技巧太过高超,而今,张画山光秃秃的,没啥野生动物了。

4、惯例,以水平高低为序。

秋日游圣水庵 杨道平

野寺空青里,携僧曲径行。

无房无道气,一座一经声。

树色烟中淡,云光水外平。

晚钟微波处,尘界举为清。

圣水庵访杨晴峦 王间

薄暮春寒湿落晖,故人相见款禅扉。

峰高鹤梦连云度,殿古松香带雨围。

乱后十年僧尚在,别来几日事全非。

何时再订青山约,常听钟声卧翠微。

夏游圣水庵夜宿 杨观光

兜罗断续夏云飞,千刹高骞俯翠微。

苔壁粉成蝌蚪字,花香冷沁薜萝衣。

无烦圣水销尘虑,似有禅根入静机。

返照红生山醉骨,駪駪车马尽忘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