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想法

《十日谈》读后感

2021-11-12  本文已影响0人  思考者亚瑟

《十日谈》读后感

14世纪的欧洲,那个被某民族自豪的称之为什么娇子的成吉思汗,在侵略欧洲的时候用投带有瘟疫的尸体的手段使得整个欧洲瘟疫肆虐,这场瘟疫死了欧洲1/3的人。

而这个时期也正是被欧洲人称之为,“在天主教教会统治下的欧洲最黑暗的1000年。”在这些背景下,欧洲人开始对自己的宗教信仰产生了动摇,难道上帝并不会拯救我们?

《十日谈》写的就是在黑死病的笼罩下,欧洲人由于封城而不许外出,于是有十个人偷偷的跑去了偏远的乡村,由于没有娱乐活动,所以他们决定每个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来作为消遣,十天就是十个故事,于是小说就叫《十日谈》。

整部《十日谈》就是作者薄伽丘借着小说人物里的嘴来大加披露当时天主教教会的黑暗与荒淫腐朽。

平日里教会让他们天天遵守生活道德行为规范,给小老百姓立了八百万个教条教例,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而那些教主们自己却荒淫腐朽,亵渎神灵,满嘴的仁义道德,满腹的男盗女娼。并且当小民们开始亲眼目睹了成批的死亡后,这些小民们觉醒了。他们不再信任教会,去他娘的教条教例,滚他奶的条条框框,人活着才有意义,人活着这世界才有价值。

就在天主教的地位岌岌可危的时候,马丁路德及时的为它们踹上了最后一脚。马丁路德说,天主教教会无权自立权威,因为上帝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于是,这14世纪的欧洲,迎来的既是死亡,又是新生。谁也没有料到,统治欧洲近千年的天主教教会,就这么垮了,“天”就这么塌了。

它们生而不义,必将死于耻辱!

这就是宗教改革。

最后我想说,有神也好,无神也罢。

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想拯救自己,那连神也没办法。

要说这世间天道轮回,屡试不爽。

我说我能看见未来,但计较的不是个人兴衰,而是整个人类命运。

这里头的玄妙不在装神弄鬼,而恰恰是科学理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第一个老去的人,他就是以后所有人老去的样子,并且这里头不分这国人,和那国人。只要你是个人。

当你的历史还停留在别人的七百年前,那么你看别人现在什么样,那就是你以后的样子,这就叫做普世价值。

薄伽丘的《十日谈》正是成书于14世纪。

你看里头的字里行间,不知怎的?我总觉得似曾相识,总能引起我的共鸣。

按照他们的文明进化顺序,瘟疫的恐惧会让人开始及时行乐,不再甘当韭菜,因为他们已经不信未来,也不再做什么几个多少年的梦了。

之后便是文艺复兴,开始歌颂与肯定这种及时行乐。

最后就是宗教改革,彻底的颠覆千年的愚昧。

这里头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宗教改革。

宗教上层的既得利益者们当然是千方百计的要稳固统治,而最后推翻他们的马丁路德也绝非是代表个人。最为讽刺的是,马丁路德是以一名虔诚的基督徒身份推翻的天主教。这可真叫是“解铃还须系铃人”。他的背后是各地的君主与财团支持,使得天主教最终失道寡助,最终土崩瓦解,终成南柯一梦。

真道是,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以上,我只是在以纯学术的眼光来评价欧洲的中世纪。

《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孟子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话说这世间玄妙,万事劝人休瞒昧,举头三尺有神明。凡事皆有因缘,天道轮回,屡报不爽。

历朝更迭,先有市井谶语。

秦之将崩,纷传“陈胜王”,“亡秦者胡”。

元之将死,有老农刨田得一独眼石人,背面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这天下之势,以暴治之,必得天暴!此乃天时为之,岂人事哉!孔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那天下无敌的大秦铁骑,六国都不是它的对手。统治之后,它们严苛竣法,大兴土木,滥用民力,劳民伤财,徭役繁重,民怨沸腾,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重税。并知其非正,乃敛天下铁器为己,以防范万民。焚书坑儒,妄篡改历史。殊不知,却被那陈胜吴广,一老农之流,以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这不可一世的大秦就这么灭啦!

那打遍世界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更厉害,就被那当过乞丐的朱元璋给灭啦!

就在一个不起眼的早上,有那么几个穷汉因为没能买到面包,就这么起义啦,于是那握有世界最大领土面积的沙皇,就这么被推翻啦。

真叫个呼啦啦大厦倾,昏惨惨灯将尽。

历史的经验已经雄辩的告诉我们,

它们越是强大,能够摧毁它们的越是卑微!

它们那么强大,杀死它们的却竟不是强敌!

或许这就是上天有意的在羞辱它们!

这就叫,人心惟危,终逃不过道心惟微。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它们生而不义,必将死于耻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