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三主方之一
我知道伤寒论的学员一般是两类人,其一是医生,其二是为了自己或者是家人的健康而学习。如果原本就是医生,当然可以从历代经方家的一些危急重证的医案得到很多启发,而如果只是中医爱好者的话,其实我们应该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学完《伤寒论》之后把他变成家用的疾病预防手册。
打个比方,一个花瓶颈摔碎了,把它粘好,这是起死回生。这是医生该做的事情,而防止花瓶掉下来,虽然说这个过程要费心费力一点,但是结果却是最理想的。后一种选择应该是我们为家人做健康把关的基调,所以说学医莫贪功,我的深刻感触是防病这件事情它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但是很多人却未加重视,其实就象这幅漫画里的一样,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很多医院其实都有治未病专科,但是基本上可以说是门可罗雀的。所以说在医院至力于防病的“上工”是无法施展拳脚的,只有在家庭在亲人之间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上工治未病”,而每个家庭成员其实都应该感激这名不求功名的“上工”。
那下面我们就正式进入《伤寒论》的学习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伤寒论的传承以及发展源流。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上部,而《伤寒杂病论》它是由《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两个部分组成的,《伤寒杂病论》原名《仲景论广汤液经》,而《汤液经》可以追溯到3600年前的商代,《汤液经》是商代的开国宰相伊尹所著,而伊尹也是中华厨祖,也就是厨师的祖先。那为什么厨子与宰相这两个职业合并在一起,可以成为中医汤液学的始祖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学完《伤寒论》之后可以回头再想想。那《伤寒论》的传承其实从最早的3600年前的《汤液经》到1800年前的东汉未年,其实已经经历了将近2000年的传承。所以说中国的经典一拿出来就是很强大的,因为基本上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检验。不似如今的研究,可能五年十年一变,现在我们可能否定十年前的东西,而未来十年可能又否现在的东西。所以说全世界唯有中国文化能够经得起几千年推敲。
我们说回什么医会论广汤液经呢?因为在东汉未年,瘟疫盛行,可以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局面,而张仲景家族有200多人到最后有三分之二死于当时的瘟疫。所以应该也是使命感的召唤,当时作为长沙太守的张仲景就开始用汤液经里面的经方来治病求人,最后写成《仲景论广汤液经》,而后这本《仲景论广汤液经》又历经战乱,到晋代时候太医王叔和又再次整理增补了《仲景论广汤液经》,最后将他命名为《伤寒杂病论》。而从近代到现代,去整理注释研究《伤寒论》的中外学者有数千上万人,日本研究伤寒论的就有200多家,所以说我们现在又要来关注到一个重点了。那就是伤寒论有那么多注家去注解,各家各派的的注解又有很大的差异,那我们到底该看谁的注解呢?
可以说,千挑万选,我们现在选择了《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这本书,那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正视古书的流变,流变是正常的,不流变才是不正常的。比方说从甲骨文到尔雅到说文解字,到古汉语词典,它其实中间的这些文字的流变是非常大的。那关于文字的流变,我们肯定不能说古代的是错,现代的是对,是吧。每个时期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没有对错之别。就象我们现在使用的射箭的射,原本就是用反了这两个字,但是我们用习惯了也就没关系了,我们甚至可以不在意。但是医学呢,医学不同于文字,也不同于文学,更不同于艺术,如查要拿画画来比喻的话,比方说有人可以喜欢油画,有人可以喜欢水彩画,有人可以喜欢国画,这只是审美的不同,没有谁对谁错对吧。而画画的时候,黄色+蓝色=绿色,这个是恒定不变的。医学他不是艺术,所以说他也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客观,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1加1等于2,如果流变成了1加1等于3的话,这个错误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而黄色加蓝色等绿色,流变成了等紫色的话,这个错误也还是好被发现,但是医学一旦流变成了玄学的话,就很难被发现其中是否有错。而从业的中医呢,如果都没有能力去验证医学理论的真伪的话,那么医学就只有一条路了,就是止步不前甚至是无限的退步。所以说肝克脾,脾克肾,肝风内动,心肾不交,这些情形不管他是否真实的存在,只要从业的中医有90%以上不能对此有感知的话,那可以肯定的说,这个医学他就没有进步的空间(此话讲的有点问题,只要每一代都有人能实证,就行)。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画画、唱歌、弹奏乐器,他都需要感知,医学竟然可以不靠感知吗?这说的过去吗?要知道《伤寒论》的始组,商代的宰相伊尹原来就是一个厨子啊,他对药物原本就是靠感知的。我们再说回《伤寒论》的注解,各有各的见地,可见它的流变是非常大的,我见过最夸大解读,竟然是把伤寒论跟奇门遁甲关联起来,所以说我们在学伤寒论的时候,一定要有所提防,其实如果我们敢于面对现实的话,将中医神秘化这种行为,其实是对中医最大的伤害。而还有关键中的关键就是,在伤寒论的原文,真的是没有一句神秘的话,全都是诸如出汗与否,小便怎样,大便怎么样这种类似的语句,最直白一句我觉得是“得屎而解”,意思就是大便通了病就好了,看到这四个字大家会感动吗?反正我是感动了,因为我深切的知道,医学理论越是深奥,医患之间的地位悬殊就越大,隔阂也就越深,而患者呢,对自己的身体就越盲目,一旦生病了,等待他们的就只能是恐惧与无助了。所以说要解《伤寒论》,就必需要找到一本老老实实的对圣人对经典有起码诚意的解读。
有一个很历害的广告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搬运工。那我们找《伤寒论》的解读本,其实也是要以这个标准,找到那个忠实的无我的心甘情愿做医圣理法搬运工的那种解读,而不是旁生枝节改头换面的,甚至只是借《伤寒论》为自己树丰碑的那种。那我们选择的解读,这本《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以及我们的学习资料《伤寒论通俗讲话》,是不是符合我们刚刚说的这些标准呢?大家其实可以去书店对比着翻看一下,当然也可以在后面的学习当中拭目以待。
接下来我们就真正正式进入《伤寒论》的学习。
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版块是伤寒论十主方的前三个,也就是太阳病三主方。太阳病是什么?不是说《伤寒论》不设病名吗?当这些问题从我的脑海里跳出来之后,我同时也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我们一起来试着打破常规,因为我们平常的学习,基本都是先理论后方法的,但是伤寒论的学习我希望可以反着来。就象我们公开课一样,先学方法,而后自行推衍出理论,其原因在于对于医学而言,理论应当为实践服务,它是实践的派生,是实践的记录。如果理论在先,就容易生成教条主义,而相反一旦养成了实践为先、理论待后的习惯,我们就可以站在圣人的肩上,争取让中医还能够有进步和发展。
所以说尽管太阳病原本就不是什么病名,我们也不用先去深入探讨了。在之前公开课里,我们已经从方法到理论,推衍出了八纲的八个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它到底是指什么?这八个字其实就像一把尺子,凭借他可以丈量出人体的偏差,进而确定人体正处于怎样的困局里面,我们可以帮到人体什么忙?那么我们现在就拿这把尺子直接来看看《伤寒论》十个主方当中的前三个,其治病的思路,以及治病的方法是怎么样的。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表格所展示的就是伤寒论十主方的前三个。我们先来远观一番,这三个主方,既然方剂名称不一样,用药也不一样,那么一定应对的是三种不同的人体局面,所以我们就用八纲的八个字来细致的梳理一下,这到底是哪三种局面呢?
请看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