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内向患者的你
前些天写了一个话题是关于内向性格人群的,出人意料的是那条帖子有了很多反馈。
我才意识到这社会不是一个人的内向,或许是一群人的内向。
很多朋友过来私信我,跟我诉说他们的烦恼。
“我不敢上台演讲”
“我害怕一个人吃饭”
“如何改变内向性格”
“......”
大家似乎都在因为内向性格变得痛苦不堪,并且都着急改变,似乎内向性格成了万恶之源。
甚至还有人痛恨自己的内向性格。
但内向性格真的不好吗?内向患者就非得改变吗?内向就代表失败吗?
01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世界似乎已经变成了外向者的世界,大家也总是把外向和成功联系在一起,而内向的人似乎一直是被否定的。
我记得小时候去一个亲戚家玩,下午三四点钟的太阳非常柔和,我就坐在一个矮树墩上晒太阳发呆,无意中听到亲戚在跟母亲说我呆滞,眼睛不会动,也不爱说话。
我多么希望母亲夸我一下,没想到母亲也说了同样的话,我听到后,非常惊恐,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被说内向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于是我就拼命地转动着我的眼睛,左看右看,想要她们夸我机灵。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我过早地已经懂得如何讨大人的欢心,其实挺可悲的。
我小时候本来就是一个偏向于安静的孩子,我喜欢看书,这本来无可厚非,但在我成长的环境中,这样做却饱受批评,这也导致我在家中越来越沉默。
不过,与家里不同,我在学校非常活跃,因为老师都很喜欢我,同学们也很喜欢我,我甚至于在学校有点趾高气昂。
但是有点难过的是,一回家就会受批评,母亲总嫌我笨。
这大概也是我小时候,非常喜欢去学校的原因吧,因为待在家里总是会被责骂,毕竟我也只是一个不喜欢被批评的普通小女孩。
就这样,我逐渐成为了一个内心十分敏感,并且喜欢掉眼泪的女孩。
也就是所谓不被这个社会喜欢的内向者。
02
我曾经也很讨厌自己的性格,我觉得自己是个内向者,并为此感到可耻。
我曾试着努力去改变自己,我不停地参加各种活动,认识各种各样的人,但是没过多久,我就放弃了,因为对我来说社交是在是太累了。
我还是喜欢专注于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忙碌的社交。
而我的身边依然充实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你要灵活一点”
“你要会表达一点”
“你要热情一点”
“你要......”
听着这些声音,我也十分地焦虑。
难道保持原样不行吗?难道平静地生活不行吗?难道只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不行吗?
我不明白为什么内向的人总是被要求这样那样。
如果这个社会都变成外向者那又会变成什么样呢?
在我与内向和外向的挣扎中,我看到了一本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这本书的作者苏珊.凯恩也是一个被认为很内向的人。
她用行动告诉大家:内向也是一种力量。
03
在心理学中,内向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内向者和外向者没有高下之分,只是选择不同而已。
内向者可以变得外向,反过来,外向者也可以变得内向。
她说:“内向者有很多竞争优势,要做的不是着急改变,而是去认识内向的优势与不足,以及如何发挥内向者的竞争优势。”
这个世界没有一个人是百分之百的内向患者,当然,外向者也一样。
我记得以前有一个关于喜剧演员的采访,当被问到生活中会做些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沉默,听起来似乎是一种很不可思议的回答。
这位喜剧演员说:“在台上的表演用尽了他的外向力量,他需要用沉默来重新积蓄力量。”
所以我们的性格也很受环境的影响。
与好朋友在一起时,你不必担心会被说不懂人情世故,也不必担心被讨厌,只能把一些想说的话烂在肚子里。
而与不太熟的人在一起时,一般大家都会小心翼翼,甚至在一些地位高的人面前会如履薄冰,生怕自己说错话。
这样看来,有些时候内向也只是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机制而已。
04
苏珊说内向者有很多优点。
如:
▶内向者更愿意思考,并且善于自省。
▶偏好时间长,较为稳定的关系,因此更可能拥有宝贵的,更亲密的朋友。
▶擅长写作,专注,持之以恒,善于倾听等。
村上春树就曾坦言自己是一个内向者。我看过很多村上写的书,他喜欢跑步,很有毅力,可以说我爱上跑步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受到了他的影响。
而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成功人士中的内向性格占比高达70%,例如比尔盖茨,爱因斯坦,巴菲特等。
所以你看有这么多优秀的人可以借鉴,所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内向优势吧。
尽情地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不用过分关注外界的评价,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内向并不是代表无用,一个人是否有用,并不是靠性格来区分的而是自己的能力。
积蓄了足够多的能量,自然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当然,有时候觉得太无聊的话,可以主动去找人聊聊。
不要一直等着别人来找你,你也可以主动去找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