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伴侣再在向我招手

为什么找伴侣要带着爱陪伴他人

2018-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麦子_5588

种子法则读书心得

核心理念:达成一个愿望或做一件事要从两个层面出发,一有正向意识,二有能力。

找伴侣,首先意识到,我们需要伴侣是因为我们有爱与陪伴的需要。

所以我们要首先从意识层面去想,我一定会有合适的伴侣,而不是带着各种家长的焦虑、恐惧、不配得等负面种子(家长一催外催,很容易影响我们的心态和情绪)。这样是无法吸引到真正有爱的伴侣。吸引的只能同样问题的伴侣。外在的事情是空性的,会折射出我们内在有什么样的信念(种子)。很多人有强烈的不配得感,碰到好的对象不敢深入感情,所以也只能吸引和接纳比自己差的对象。所以星巴克四步骤第一步:你想要什么,就是明确你的需要,强化这种正向信念。(种下好种种子)

第二要从能力层面下手,这时就是星巴克四步骤后三步。坚持去做,去实践,全心全意带着爱去陪伴,不带期待的去付出,不带要求的去付出。不要因为对方回应的不是我们想要的就不再做了。陪伴时,眼里只有对方这个人,只关注和去用心体会她要什么、真正看见他人。带着爱去理解她,用心地发自真心去关心她、支持她、欣赏她(其实这就爱的实质)。所以才能做到哪怕她讲100遍同样的故事,你也不厌烦。因为你心中有爱,看到了她说100遍背后的需要和渴望是:她是太寂寞了,太孤独了,太渴望有人能了解她了,她太想有人听听她说话了。当你用心去感受她,明白了她背后这份极强烈的渴望。你会心生慈悲,才能真正好好的陪伴她。

第四步不断通过冥想让我们每个细胞去记住那种陪伴老人、孤儿、父母,美好愉悦的感觉。能力说到底就是一种感觉。当我们不断做冥想,是让我们的细胞去不断感受那种爱流动的感觉,享受那份心与心链接的感觉,去体验那种爱的满足感。真正的爱、纯然的爱就是如此。这是为什么很多人没有用心,而是用脑学习知识,去计算得失无法带来的心灵深处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回来后在不断的冥想就会让我们越来越打开自己的心,让爱不断流出来。越来越会看到他人唠叨、抱怨、指责背后的爱的需要。其实他人包裹着自己,或者抱怨指责,这也是一种呼求爱的信号:她需要有人关心、理解、欣赏。所以我们在全心全意陪伴中不断在锻炼这种觉察别人需要的能力。觉察别人对爱的渴望。这是一种从心里发出来的能力,不是头脑里的判断。并愿意不断去满足她。满足她时我们自己也得到了满足。

当我们有了这个爱的意识,同时具备了爱的能力后,这时我们的磁场能量自然不一样。别人无法描述,但是可以感觉到。自然会吸引和我们同频的人,这就是真正想要的伴侣、具备爱与陪伴能力和品质的伴侣。

所以寻找伴侣关键在于,你有这种觉察别人需要的能力吗?你愿意在某时全心全意只考虑对方吗,完全眼中是有他吗?完全为对方付出吗?你付出时可以不带期待、不带钩子吗?并且还能享受这种付出的感觉。付出后对方没有回应,不会觉得受伤呢?(如果受伤,说明你是带着交换或者讨好的心理,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背后没有恐惧、担心、害怕、讨好)

在没有惩罚和苛责的前提下,没有那么多应该、应尽责任和义务的情况下(如果你去养老院陪伴,不是用心去感受和满足老人的需要,而是想星巴克四步骤第一步应该怎么做,第二步应该怎么做,亲,你是带着头脑来的,不是带着心,你是带着条条框框来的,不是真正的付出爱、享受爱),依然愿意去做愿意给出,那时候的给出才是真正有力量的。

因为那不是某种交换不带着目的,而是源于自己出自本心的选择,这时一切都变得更为轻松而更容易现化成果。那是一种更为自然的能量流动,顺势的状态。

因为爱的本质是看见他人,真正愿意和享受这种付出。这时爱就在你和他人之间流动了。

当你明白了这个法则真正的核心后,不一定非要去养老院(如果条件时间不允许)而是好好用心陪伴父母,陪伴需要的朋友,去看见她,支持她,理解她。相信种子开花结果也很快。

同样,如果你仅仅只是去养老院陪伴老人,回到家对父母、家人仍然冷眼相待、有口无心,只是尽责任和义务去做一些所谓应该做的事。或者很少给远方的父母打个电话,用心听听他们的唠叨。那么你还是没有真正拥有爱的能力。

当我们真正具备这种爱的意识和能力时,种子就成熟了,自然就会开花结果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