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旗营为何建在西湖边?驻防二百六十年的前世今生
顺治二年(1645)六月十六日,清军攻占了杭州城,由此开始了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时期。五年后,杭州旗营圈地筑城完成,这是一座城中城。它有城墙,有城门,城上有炮,城中有兵,与杭州居民是完全分隔的。其根据是清朝皇帝所说的,保持“国语骑射”的民族本色,这里的“国语”指的是满语。也是从武力上和心理上,对被征服者保持着某种威慑。
满城圈地范围有多大呢,大致于西面沿西湖,南面到开元路,东面从青年路,惠兴路到岳王路,北面到庆春路,成一个不规则的方形区域,占地面积1400多亩。满城墙高一丈九尺(约6.33米),宽十尺(约3.33米),城上可二马并行,周长九里(约4500米),开有五个城门后又增加两门。而钱塘门内有大校场,旗营就把这地给占了过来,钱塘门也就成了旗营城门。西湖边有条教场路因建在以前的大校场,也因此而得名。这些旗营城门现在还有地名遗留,比如延龄门大街,铺设石道直通旗营南北,即是后来的延龄路现今延安路。
旗营大致范围杭州旗营城一直安安稳稳矗立了两百年,但旗营官兵与杭城民众大大小小的矛盾却从来没有消停过,甚至惊动皇帝的流血事件也不少。不过总算这两百年间杭州城没有遭遇什么战事,哪怕是鸦片战争时还是安稳如山,倒也算的上是太平安乐之地。
时间到了咸丰十年二月(1860)当时的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以“围魏救赵”策略以解天京之围,率军进攻杭州。而守军后知后觉,当月十九日太平军先锋已抵达武林门城下时,城内清军才知道太平军真来了。守军仓促组织守城,而太平军也发挥他们惯用的攻城战术,挖地道埋火药炸城。二十七日黎明时分一声轰响,城墙被炸塌数丈宽的口子,太平军攻入城中,旗营就成了杭州最后一个抵抗据点。幸运的是得知杭州被围,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马上分兵救援,三月二日援军从杭州艮山门入城,当时太平军正在攻打旗营的钱塘门。得知清军援兵到达,太平军则迅速撤离了杭州。这次杭州之战,太平军在战略上取得了成功,解了天京之围,而李秀成也志不在长期占据杭州。清军能克复杭州,也因为援兵到来十分及时,而旗营有城墙可守,也没有遭受大的损失。旗营城则经受了战火考验,还真是祖宗保佑,双方都算是达到了目的。但这次不过是战争预演而已,而下一场战争的风暴将会更以猛烈姿态到来。
旗营城前文说过旗营是依湖而建,这块区域本是明朝时那些富贵人士的聚集地,清军攻克杭州后筑营于此,勿说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他们对于这块风水宝地的羡慕。以现在房地产投资来看,临湖一二线房,窗外就是西湖,风景优美,出门就荡漾在如此美景中,岂不乐哉。
从军事上看,却未必是好选择。首先杭城南面,玉皇山,凤凰山,万松岭一带是险要之地,只要占据了这块要地,可居高临下威胁城防。其次攻城方一般,会东从艮山门,西从古荡,北从武林门三面进入,南面钱塘江是唯一通道。而八旗营的占地又没有控制南面山岭险要,一旦被围就是个瓮中捉鳖之势,几无胜算。
果然,一年后(1861)太平军二打杭州,李秀成不像前次那样只是战略牵制。这次他带领麾下进入浙江攻城略地,杭州周边县市,战略屏障被一一拔除,十月开始大举进攻杭城。太平军首先切断了钱塘江通道,占据了南面山地,并把杭州牢牢围住,内外交通完全断绝,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此后杭州围城两月,城内把能吃的都吃完了,开始吃草根、树皮、旧皮箱,甚至死者尸体。史载“饥民满街市,哀号之声不绝,死者相继于道” ,可想见当时的惨况。那时胡雪岩也曾从各地购来两万石大米却运不进去,只能在钱塘江上望城嗟叹。面临既没吃又没枪的情况下,旗勇们开始抢夺城中居民粮食,民心尽失,这也是杭州被破的一个因素。十一月二十八日杭州外城陷落,巡抚王友龄等官员相继死难。外城既破满城也不会幸免,三日后即告破城,营中官兵早已分发火药,城破后即举家自焚,当时只见满营中到处浓烟滚滚直冲云霄,两百年历史的旗营今天一朝尽丧。
这次的战争可说是杭城百姓的大浩劫,战前城中原有60多万人口,经过两次战争后,回归者7万余,能逃难者毕竟只是少数,其余的不是饿死,冻死,就是被杀。旗营中人据战后统计,只得46名,死者比例更高。
光绪杭州府志同治三年(1864)左宗棠克复杭州,发现旗营原本高大的城墙基本都被拆毁,要修成原先的模样实在耗费太大,只得以土墙连接各处,墙高不过三米,这时的旗营城已变成实实在在的旗营墙了,后来则陆续的重修城门和营中的建筑。而原城中兵丁更只有300多人,此后十多年间,清廷又陆续的从福建、河南、山东、等地调拨官兵来杭驻防,有记载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册列官兵户籍,共五千三百三十员名”。旗营虽说人口只有以前的一半多,但总算有了驻防营的样子。
二十几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到辛亥革命前杭州的社会风貌、政治、文化、也发生了巨变。省城杭州作为当时浙江的中心,各革命团体都在此发展秘密成员,渗透到军政商各界积蓄力量,随时准备着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浙江的革命党人也积极运动,准备在杭州进行起义。到了11月初已有很大成效,革命党人争取到了杭州新军的支持,他们都表示决定参加起义。到此清廷的军事力量,仅剩满营的数千士兵可以动用,而他们也没有多大的战斗力,此时胜利的天平已经向革命党人倾斜了。11月2日,上海派来的百余名“敢死团”队员到达杭州,这其中就有蒋介石,他作为“敢死团”的指挥官参加了杭州辛亥起义的战斗。
11月3日晚,上海光复。第二天消息传到杭州,当即决定在当天晚上进行起义。城外新军向艮山门、望江门进发,城内早已有工程营接应。因为里应外合,战斗进展顺利,一夜过后各大衙门,重要地点都已占领。进军过程摧枯拉朽,基本没有碰到什么激烈抵抗,除了旗营以外杭城各地都已光复,现在到了要解决满城的时候。
辛亥时期的蒋介石作为清朝统治的象征,旗营的去留有着特殊意义,具体是武力解决还是和平解决,就在一念之间。起义军此时已围住旗营,并在城隍山上架起大炮,随时准备轰击。而满人对革命党人也充满敌意,还有武汉光复时满城被屠的传闻,其中不少人有誓死抵抗的意愿,形势紧张一触即发。不过起义军还是希望能和平解决,首先是劝降,但是未果。两军随后发生冲突,城隍山的炮弹都打到了满城内,幸运的是损失很小。
其实对旗营的和平解决方案在起义前一直在进行着,两方的联系也比较热络。此时在剑拔弩张的紧急情况下,还是秉承着少作杀戮的原则,尽量克制。所幸在双方都有和平意愿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达成了一致意见。5日下午旗营交出全部军械,民众也终于不用再受战争之苦,至此杭州全面光复。盘踞杭城二百六十多年的八旗驻防营到此终结,历史已然翻开了新的篇章。
回头来看,能如此顺利的和平解决。一是大势所趋,旗营中大多数人也清楚,清朝政权已不得人心,负隅顽抗是毫无意义的。二是民心所向,双方的有识之士都有着和平的意愿,并在积极的奔走。所以能如此快的达成意向,这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民国建立后,政府对旗营的拆除计划就提上案头了。毕竟旗营作为一个隔绝空间,并不利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更别说是西湖边的这块风水宝地呢。到了1913年改造正式开始,从此旗营这个名词也消失于历史中。经过数年的建设,满城的地名也变成了新市场。沿湖则设为六个公园,就是现在的一公园到六公园的来历,西湖也终于完整的呈现在杭城市民眼中。伴随着城墙拆除,更建造了几条新马路,比如延龄路(延安路),湖滨路,岳王路,仁和路等等。而这些地块进行了商业拍卖,建起了很多的宾馆,饭店,影院,还有一批住宅,现在的湖边邨,思鑫坊都是那时建造的。
参考书目 清代杭州八旗驻防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