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自我认知

臣服,可以有很多个层次

2020-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辞职三年

1、不要听从头脑里的想法。

《臣服实验》这本书,有一段写的是有个叫桑迪的女孩,并没有经过作者迈克·辛格的允许,就在他新买的那块地上盖房子。而辛格当时正在进行他的“臣服实验”,所以他选择不要听从头脑中的想法,不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对事情加以判断,而是放手让事情本身自然发生。当时刚看完这本书,就把臣服肤浅的理解为:不要听从自己头脑中的想法。

于是,带着这样肤浅的认知,我也在生活中做了一次尝试。当时有个培训学校想找我一起合作一个课程,我不太想做的,因为觉得自己对这个课程没什么经验。但是对方很有诚意,最后就接下了。做完之后,学生和家长的反馈也还不错,这倒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上课过程中,我获得了一些教学上的灵感,并且有了一些创新的想法。

这次“臣服”虽然没有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改变,但却是对“臣服”的第一次尝试,此前的生活中,从来没有这个概念,所以也并不清楚面对什么样的境况该“臣服”,更不知道该怎样“臣服”。

2、如果做不到臣服,可以先从不对抗做起

很多时候,我们做不到全然的接纳,而我们面临的生活境况,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就看到想要的结果,该怎么办?这时候就可以暂时不要去对抗。不对抗有小问题的婚姻关系,不对抗今天创作状态不佳,不对抗孩子弄乱的房间,不对抗不善表达的丈夫,不对抗此刻的坏心情,不对抗疲惫的身体,就让自己在这个状态里趴下,静静呆一会。

特蕾莎修女说:“如果你倡导和平,反对战争,就不应该去参加反战游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和能量投放在支持和平的事业上。”

在孩子养育问题上,我和老公总是分歧不断。之前我一直处在和他对抗的状态,有声的对抗,争吵;无声的对抗,冷战;甚至还有刻意冷漠、忽视对方的对抗。原来对抗就意味着关注,我把能量都投入在了自己不想要的事情上,所以,不想要的事情一直在发生着。

疫情封闭期间,刚开始几天,老公和儿子的相处状态还不错,读书、运动,画画,各种活动不间断。大概一周之后,能量状态开始下降,有时候是爸爸心情烦躁,有时候儿子大呼小叫。有了这个觉悟之后,我就告诉自己不要做任何的对抗,既要允许能量状态的上升,也要允许能量状态的下降。

生活中被我们定义为好和不好的状况,都只不过是能量状态的正常运转而已。而我的错误就在于,好的时候,总想着多停留一会,坏的时候,又想着快点过去。能量状态的变化,其实根本不会受到我的控制,它在自己的状态里自行运转。

3、臣服就是去彻底地经历、感受、体验

如果你突然感觉头痛,我们一般人想得最多的是,为什么我会头痛,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对抗,生理上的疼痛,随之会让我们产生心理上一系列的负面情绪:为什么好好的会头痛(疑惑、抱怨)?为什么头痛的是我(受害者情绪)?这头痛真让人心烦(抱怨)?都疼了一天了,简直没完没了(愤怒)!疼得我什么事儿都不想做(冷淡)。

这时候其实还可以彻底沉浸其中,可以体会一下这头痛是在什么位置,靠近耳朵还是后脑勺,疼痛时是拉扯的、跳跃的还是针扎一般的,疼痛大概多久一次……

我们来看看印度大师是如何化解头痛的:

“如果你突然感到头痛,你就接受它,接受它就是这件事情的本性。如果你真的能接受你的头痛,突然间,你就会有一个改变,头痛消失了。因为当你抗争,你的能量就被分散了,有一半能量进入头痛中,另一半能量在与头痛对抗,而中间产生的空隙,让这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很深的头痛。一旦你接受了头痛,不抱怨、不抗争、在你里面的能量变成和谐一致,那空隙就接起来了,很多能量就被释放出来,而那些原本用来对立冲突的能量,就变成了一种治疗的力量。”

4、臣服是明白好和坏是相互转化的,不是一直不变的

我们的祝福语里经常会有:万事如意、心想事成,人人都只想要好的一面。与其说这是美好的祝愿,不如说是不肯面对真实的生活。臣服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好和坏是相互转化的,臣服就是让我们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境遇。面对人生巅峰,不会想着一直保持不变,不执着;面对人生低谷,不会一直着急焦虑,颓废不前,也不执着。

塞翁失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祸福的两极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积极之中包含着未显化的消极成分,消极之中也包含着未显化的积极成分。这也是为什么要保持开放性的原因,你永远不知道事情什么时候就悄悄发生了转变了。

《奥秘之书》上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不要注意在欢乐上,也不要注意在痛苦上,而要注意在这两者之间……一旦你能够在愤怒当中、在欲望当中保持不受打扰,你就能够跟欲望玩、跟愤怒玩、跟打扰玩……一旦你觉知到这个两极性,你就首度变成你自己的主人,否则别人将会是你的主人。如果其他的某个人能够使你快乐和使你不快乐,你就只是被别人掌握悲喜的奴隶。”

莎法丽萨巴瑞在《家庭的觉醒》这本书里,写过:“在自然界中我们很少能找到明确的两极现象,世界并非非黑即白。当我们只看到事情的一面也就是通常我们看到的那一面时,我们几乎不可能做出好的决定。当我们超越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我们看到世界的本质其实是一个整体。”事情就是这样,永远处在一个大的整体之中,我们生命当中遇到的所有事儿呈现的也是这样一种连续的状态。 

5、臣服是放下小我,融入更大的环境

很多年前,我在一辆拥挤不堪的公交车上,人贴着人,没有一点多余的空间,司机一刹车,我整个人就会跟着惯性往前倒。我越是想要保持身体平衡,就越是需要使出更大的力气,因为除了要保证自己的平衡,还要对抗周围挤过来的人。突然,我有了一个想法,不使劲儿了,也不做任何保持平衡的努力,而是顺着其他人倾倒的方向,索性一起倒过去,反正人挤人,就算再怎么倒,也不至于倒在地上,不管手里有没有拉环,也不管有没有抓到扶手,总之就是放弃一切。急刹车来了,瞬间有一种身体完全失控的感觉,但是不用怕,很快,周围的人群又会形成一股新的力量,就像海浪一样,挤着、拥着、推着我,帮我慢慢地恢复平衡。

如果这个体验是对小我的一种被迫放弃,那么下面这个例子就是对小我的主动放弃。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这本书里讲了这样一件事:

假定某个寒冷的早晨,你赶着要去上班,但车子发动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变得越来越固执,一心一意非赶到办公室不可,没法子拟定其他计划,他们可能咒骂车子,拼命转动车钥匙,或愤怒地敲仪表盘,而这些动作通常都不会有任何效果。他们的自我太强,使他们无法适应挫折,也不能实现目标。比较理性的态度是,认清不管你是否急着赶到公司,汽车自有它的运作方式,唯一能发动汽车的法子就是按照它的规矩来。如果你实在不知道点火系统出了什么问题,倒不如叫辆计程车,或干脆请假一天,在家做些别的有用的事。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把这种自觉放弃小我,融入大环境的状态又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不妨说他们是自信,但同时他们的自我又似乎并不存在,他们一点儿也不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能量不用于控制环境,而是致力于寻求一种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途径。”

6、我们只需要向事实臣服

《当下的力量》中:“如果所有的状况都令你不满意或不开心,请你立即将当下这一刻从那些状况中分离出来,向事实臣服。”

我考驾照科目三没通过,这种状况当然让我很沮丧,但是这是事实,所以,我需要臣服的只是这一个事实。无论我如何抗争,它就是一个我无法改变的事实。通常我们需要臣服的只是事件当中被称为事实的那一小部分而已。如果对一个既成事实的存在还在做反抗,不是很可笑吗?

7、限制和臣服

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境况并没有那么极端,充其量只是一些条件限制、规章制度、约束、要求等等,当我们学着在一些限制当中臣服的时候,在限制和臣服之间就会形成一股流,在这股流当中做事,就会毫不费力,甚至充满了无限创意。

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上大学的时候,学的是广告专业,但这不是她最喜欢的专业,可是她很喜欢写诗,于是她把自己喜欢的诗和不喜欢的广告结合起来,诞生了一篇篇精彩绝伦的广告文案。

现在我们常说的“斜杠青年”,他们其实就冲破了“专一职业”的限制,创造拥有多重职业、多重身份和多元生活的一群人。

比如,一个人全职的工作是律师,平时非常热爱电影和文字,于是业余时间就写律政类的影评,或者写律政类的小剧本;还有一个食品质检员,但是超爱编程,于是自己开发了一款食品管理APP;还有人白天是办公室文员,晚上在酒吧当服务员,还特别喜欢观察人,后来写出了阅读量10万+的心理分析文章。

所以,当我们臣服于那些外在的限制时,就会打开一种全新的人生模式。人生状态就从非A即B的单选题变成了A+B的多选题。事物永远不是单线条发展的,所以我们的人生也可以活出更加多元的层次。

8有条件的臣服

“如果我臣服,那么当下的这个不好的处境就会结束”,很多人是带着这样的期待去臣服的,

这样的臣服是有条件的臣服,他们会把注意力都放在期待的结果上,甚至会陷入一种焦虑:“我已经臣服了,为什么事情还没有发生变化?“更重要的是,焦虑不安还会导致他们忽视该采取的行动。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希望”。主人公安迪带着“一定能够从这里出去”的希望,凭借一把小小的鹤嘴锄,在戒备森严的监狱里,硬生生挖出一条重获自由的通道。但是,大家别忘了,安迪内心带着无限的期望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挖掘墙壁的行动。

对前途充满信心,但又直面残酷的现实,这正是著名的“斯托克代尔悖论”的要点。

斯托克代尔是美国的一个海军上将,在越南战争期间,是被俘的美军里级别最高的将领。但他没有得到越南的丝毫优待,被拷打了20多次,关押了长达8年。他说:“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出去,还能不能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小孩。”但是他在监狱中表现得很坚强。

斯托克代尔被关押8年后放了出来。《基业常青》及《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吉姆 ·柯林斯先生去采访他,,问:“你为什么能熬过这艰难的8年?”斯托克代尔说:“因为我有一个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出来,一定能够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孩子,这个信念一直支撑着我,使我生存了下来。”

吉姆·柯林斯又问:“那你的同伴中最快死去的又是哪些人呢?”他回答说:“是那些太乐观的人。”

吉姆·柯林斯说这不是很矛盾吗?为什么那些乐观的人会死得很快呢?斯托克代尔说:

“他们总想着圣诞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圣诞节没被放出去;就想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复活节没被放出去;就想着感恩节,而后又是圣诞节,结果一个失望接着一个失望,他们逐渐丧失了信心,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于是,他们郁郁而终。”

斯托克代尔说:“对长远我有一个很强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能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小孩,但是我又正视现实的残酷。”

就像业力瑜伽讲的,臣服的结果会自然而然呈现。因此,你既要有持续的心力投入,还要保持持续的行动。

9、臣服的近义词:示弱

最近看到一条新闻,是关于如何应对校园暴力的。面对校园不良分子的辱骂、威胁或挑衅时,施暴方说你什么,你就先承认,都接受,千万不能逞强,要学会随机应变,表面服软,冷静想办法脱身,这样会减少受伤害的程度。我觉得这个方法比较可行,比起教那些原本不具备反抗能力的孩子去反抗,这是一种新思路。

“逆来顺受”这个词,很容易让我们理解为软弱无能,但是,“逆来顺受”,并非胆小无能,而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理性的退让和宽容。从更高一个层次来说, 这是一种智慧,这里的”顺“字是关键,接纳逆境,然后在逆境当中继续寻找生存之道。曾国藩在他的家训里教育子女的时候,特别强调这一点,面临困难的时候,甚至是面临别人的刁难的时候,“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里也有一个类似的例子。在一所医院里,管理层有一个项目需要医生们的支持,但是第一轮会议已经结束了,医生们以17:1否决了这个项目。面对即将开始的第二轮谈判,管理层明显信心不足。马歇尔·卢森堡给管理层的建议是,主动坦诚表达忐忑不安的心情。可是大家都觉得在工作时表达感情是无法想象的事情,但管理层最终决定试一试,结果事情却出现了超乎想象的反转,医生们非但没有“盛气凌人”,而且还以17:1通过了项目。所以,工作中示弱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10、保持开放性是更深的臣服

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自己是开放状态,这是我最近一直在提醒自己的事情。

当我愤怒时,我提醒自己,保持开放,一方面我能感觉到砰砰乱跳的心,另一方面我依然能够欢迎外部的一切变化;当我平静的时候,我也提醒自己,保持开放,我能体会均匀的呼吸,也随时欢迎周围人的打扰和介入。保持开放,能量才能自由流动,才能让一切自由发生,这是一种更深的臣服。

我们常说,做这件事有价值,做其它事没有价值。这其实是在“设限”。如果事情的发展恰好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就会感觉很好;一旦事情没有按照我们的价值期待发展,就变成没价值,无用功,我们也会因此而感到烦恼。而当你放弃所谓的价值判断,就等于让自己具备了开放性,心态上也会更欢迎一切随时可能变化的发生。

11、臣服之上是超越

真正的臣服不是放弃了什么,而是你在这事情上超越了什么。臣服之后,并不是说同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而是说同样的事情再发生的时候,你觉得自己足以面对了,你的内心没有情绪的波澜起伏,你平静了。所以,眼前这事儿也就不算什么大事儿了。这时候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

12、彻底臣服之后的生活什么样?

迈克·辛格在《臣服实验》这本书里给出了最佳的描述:“没有要做的决定,有的是你和你面前的事的交互。认为我要去做决定,是因为我有各种牵挂、欲望和恐惧。唯一能帮我们的,是放下、释怀。如果你能放下自己的这些欲望和恐惧,那就没有什么决定需要做,剩下的只是生活本身。” 

13、臣服的能量状态

有时候,我们看上去是“臣服”了,不对抗、不争辩、不反驳,也不采取任何行动。但内在的能量状态却是心灰意冷、沮丧、绝望、冷漠。这在霍金斯能量层次表上的能量值是50,而真正的臣服更多是淡定、主动、尊重,宽容、与环境共存、纯粹发自内心的力量,能量值在250-500之间。

霍金斯能量层级表

《当下的力量》里作者埃克哈特·托利用了一个比喻,恰当地描述了臣服状态下,外在行为和内在心理状态的关系。

“当我们深陷泥沼,我们完全认识到应该从泥沼中脱身而出,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时刻,而不给它贴心理标签。这就是说对当下没有批判,也没有抗拒,没有消极情感。接受当下的现实,然后采取行动,尽最大的努力从泥沼中摆脱出来。这种行动叫积极的行动,它比产生于愤怒、绝望或挫折的消极行为更具威力。不对当下时刻贴任何心理标签,不断地臣服于当下,直到你取得理想的结果。”

14、生命给的礼物只有臣服才能接触到

心理学大咖武志红老师,当年报的是北京大学的生物化学专业,成绩出来之后,发现自己差了近30分,没被录用,结果被调到了心理学专业。 他当时根本不知道心理学是干嘛的,毫无感觉,一点概念都没有,所以还想在大二调剂回生物化学。 没想到大一军训时,他看了几本心理学的书后,有一个感觉冒了出来: 这世界上还有这么好玩的东西,这才是我要学的。 然后就一门心思扎了进去,后来就成了心理学领域的大咖。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很多,事情经常没有按照我们预想的方式发展,但是不要着急抱怨,就按照新的方向试着走走看,说不定就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爱因斯坦说:“重大问题发生时,以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平往往无法解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经历过人生的苦难之后会感谢逆境,因为看似是“逆境”的另一头,其实藏着生命送给我们的礼物,但是,你只有臣服才能接触到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