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知觉当知识

2018-10-14  本文已影响8人  曲线之前剑刃之上形势节君

对“把知识当作知觉”的批判

柏拉图说出这样一个比喻,他的目的何在?因为当时很流行的“辩士学派”的思想,我们还记得以前介绍过普罗塔哥拉(Protagoras of Abdera,482-411 B.C.),他说:“人是万物的尺度。”听起来很好听,但这个“人”是谁呢?是“个人”。如果是个人的话,每一个人都是万物的尺度,到最后只能诉诸于他的感觉。所以就出现一个问题,什么是知识?难道知识就是你的知觉吗?我感觉今天很热,那就很热了;我觉得很冷,那就是冷了。这个冷热是真的吗?要用你的知觉来决定。这种想法当然是一种“相对论”,它有各种复杂的问题,最后可能陷入“怀疑论”。所以柏拉图提出这个比喻,主要是要针对这种一般习以为常的想法。我们就要顺着柏拉图的思想提出五点批判,就是要批判“把知识当作知觉”这种说法。

1. 知觉会产生矛盾的印象。同一样东西,近看的时候比较大,远了一看就很小了;一样东西是轻还是重,要看它跟什么东西比较;在不同光线之下,一样东西是白色的也可能变成黄色的。所以,任何东西的大小、轻重、颜色都是相对的,这种知觉会产生矛盾的印象。例子很多,譬如你看到远处的铁轨是相交的,筷子放到水中是弯的,这代表知觉不可能产生有效的知识。

2. 如果知识就是知觉的话,那么所有的学说以及所有的讨论,加上论证,都是相对的,都不可能普遍有效。小孩子所见跟老师所见都是真理,所有的证明跟讨论都是废话,没有任何意义了。

3. 再进一步,如果知识就是知觉的话,你不可能对未来有任何知识,因为我们常常觉得自己的未来如何如何,请问,它会实现吗?譬如,我觉得今年会遇到贵人。事实上,这不见得是可靠的知识。

4. 如果知觉就是真理的话,请问动物有没有知觉呢?动物也有知觉,那它是不是跟人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万物的尺度呢?

所以普罗塔哥拉这些辩士学派的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一个人认为他所看到的是真,那就是真的,他所看到的是假,那就是假的。那现在,我认为普罗塔哥拉跟他所说的是假的,那他不就错了吗?所以这种说法破坏了真理的客观性,使真假之分毫无意义。

5. 所有的知觉里面其实都含有非感觉所能提供的要素。譬如我说这张纸是白的,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能靠知觉吗?因为我要先判断这是一张纸而不是一块木头,那为什么称它为纸呢?那就要看看它跟木头之间有什么差别,我们在分类的时候说纸属于哪一种类别。好,再看,这是白色的,你要说它是白色的,你还是要跟别的颜色比较才能说。它是长方形的,要跟其他形状的比较才能做判断。所以把这些整合起来说,这一张纸是白色的,长方形的纸,就要用到许多过去的经验、其他的资料才能够进行判断。把这一切整合在一起的绝不是知觉,而是心灵的其他的能力。

所以柏拉图要用很大的力气来批判“把知觉当作知识”的一种说法,他也批判说很多人“把知识当作意见”,因为有些意见是猜测的。譬如我说现在张三跟李四正在打电话,我也许猜对了,他们正在打电话,这是事实,但是这不能叫知识,这是我个人的意见,这次猜对,下一次呢?所以知识呢?它是一个判断,这种判断必须要有充分的了解,合理的认知,它不是单单信念而已。换句话说,柏拉图要强调,知识是建立在理性上面,要有正确的观念,至于这观念怎么来的,将来会做重点的说明。

今日收获

所以我们最后看一下,我们从今天的内容学到了什么:

1. 感官所掌握的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感官,而是要继续探求真实的东西,要提升到感官以及感官的对象之上。

2. 我们要张开心灵之眼,让理性开始运作,这样才能够使我们认识真相,进而做勇敢的抉择。

3. 我们今天学会一个术语──使人目盲的光明,就是让人眼睛都快瞎的光明。一旦得到了真知,从前人云亦云的想法,一时之间不是像一片漆黑吗?我们忽然见到了光明能够适应吗?所以“洞穴比喻”提醒我们:我们要转动整个身体,并且要勇敢地摆脱幻想以及相信的心态,去追求可靠的真理。

今日思考

从暗室到光天化日,眼睛难以适应,是因为光明使眼睛看不清。你或许也有这样的经验,因为领悟某种真理而无法看清日常世界,想听听你的心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