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谈起育儿,最高焦虑级别当非中国父母莫属。
从计划做父母开始,就开始戒烟戒酒,做各种锻炼,补充各种营养,就是为了赢在优生起跑线。
等成了准父母,则又开始了各种胎教、孕期营养、孕期检查,孕期锻炼等等,就是为了生一个聪明健康的宝宝。
宝宝出生后,新手父母则调动起全家人的力量,围着这个新生命转,奶粉、奶瓶、尿不湿、爽身粉以及衣物,都得严格把关,必须把能力范围内最好的全部奉献给这个宝贝。
等宝宝能吃饭了,妈妈或者姥姥奶奶又得使劲浑身解数,发挥最佳厨艺水平,用最大的耐心和最美好的爱心,来为宝宝制作每一顿辅食 就是为了宝宝能够健康成长。
等到宝宝该上幼儿园了,父母又得调动身边所有的资源,为孩子找最好的幼儿园,就是为了孩子既能够享受到最好的启蒙教育,又能生活在团结友爱的氛围中。
等到宝宝该上学了,那更是考验家族或者父母实力的时候,有条件一定充分利用,没有条件也要竭尽全力创造条件,一定会为孩子选择一个师资卓越的学校,就是为了孩子自小就能有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拥有一批优秀的同学资源。
等到了初中高中阶段,面对各种昂贵的补习费,家长们一掷千金,毫不吝啬,这个时候就是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理念支撑着父母们,做着自认为稳赚不赔的教育投资。
到了孩子上大学时,又得绞尽脑汁给孩子选择学校和专业,除了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还得考虑专业的发展前景,就是这个平衡,把多少家长和孩子给整崩溃。孩子喜欢的,家长认为没有发展前途,家长为孩子选的,孩子又坚决不接受,太多的家庭在这个环节走了弯路。
大学毕业了,面对就业和考研,又是一场拉锯战。有的孩子想考研,但是家庭条件不支持,不得不放弃梦想,为了碎银几两而折腰。有的家庭“以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由,想支持孩子继续深造, 却因为孩子在深造过程中面临沉重压力时而屡遭抱怨。孩子和家长之间,貌似永远没有和谐和平衡。
好不容易熬到研究生毕业了,没想到遭遇到学历空前贬值,明明是历尽千辛万苦攻读下来的硕士学位,到了人才市场上,却要面对三四千元的起步,远远低于外卖小哥的收入水平,这种时候,又该如何让孩子和家长们心理平衡?
面临就业选择时,孩子不得不会背井离乡,或许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孩子远离父母,去独立面对生活中的风雨。
再就是结婚成家了,有儿子的家庭,还是要倾尽全力为儿子置办一套房产,有条件了全款,没条件的按揭,总之,房子是儿子结婚成家的必备条件。还有彩礼、订婚、结婚仪式宴请等等,这些费用都足以耗尽父母毕生的心血。
结婚生子后,看孙儿好像是奶奶的法定义务,不然,就会遭到儿子家庭“我用人时你不在,你用人时也不要找我”报应,不帮忙抚养孙儿的爷爷奶奶,是不配得到自己儿女赡养的,至于前二三十年的养育,没有任何恩情可言。
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