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一次故宫
2004年我第一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和故宫是必须去的打卡地点。
当时对天安门的印象,除了大,就是人多,游客多,买各种劣质纪念品的小商贩也多。股东就是一片大院子,从午门进去,一路挤着人群看红墙黄瓦,很有年代感的地砖,各个大殿门口拦着的隔离带,以及“禁止入内”的警示牌。
这样一路走一路看,一天时间走到最北边的神武门,就上了景山公园,再回头从高处回望一下这片建筑群,以“故宫博物院”5个大字收尾,故宫的打卡游览就算完成了。
院子大、人真多、屋里黑还不让进,就是当时对故宫的整个印象。
虽然没看到什么,但回去我就能跟小伙伴们吹一阵:老子去过故宫了。
最近听《东吴相对论》,吴伯凡老师和梁东老师讲到了故宫单霁翔院长的创新,才重新对这个景点产生了兴趣。
单霁翔院长是故宫第六任院长。自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前面四任院长都没搞清楚过故宫到底有多少文物——这一点看起来像个笑话,自己的家底还能不清楚吗?
之所以不好清点,是因为文物太多了。不光故宫院长们,之前600年里的几十位皇帝也都不可能知道这个大院子里有多少好东西。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就提到过,宫里的宝贝总是被太监监守自盗,他下令要查点后,没几天就有一座当仓库的大殿就被人放火烧掉了,也没搞清楚到底被烧了什么文物。
在第五任郑欣淼院长的主持下,故宫人花费7年时间对故宫里的文物定名、建卡、编目、对账,才清点出了准确的数字——1807558件(套)。
这一百八十多万文物中,大概分23类。其中纸质文物156000多件,包括18万件织绣、53000件绘画、75000件书法、28000件碑帖。还有16万件铜器、1.1万件金银器、1.9万件漆器、1.1万件雕刻、6.8万件笔墨纸砚、6.2万件家具、4.2万件宗教文物、3.3万件武备仪仗、36.7万件陶器、2.3万件甲骨、60万古籍文献以及5060枚帝后印玺。
庞大的文物数量,当然不是对它重新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它们大多数都不再尘封库房,而是在不断的开放。
当年我去参观的时候,故宫的开放只有30%,所以到处都会有“尚未开放”的牌子。现在已经开放到80%,我才有机会去看一看这些数不尽的宝贝们。
从30%的开放率到80%的开放率,并不仅仅是数字变化那样简单,它背后是更大的安全挑战,更大的工作量,更庞大的参观人群。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改良过去的工作方式,把曾经因为安全考虑宁愿不开放的文物开放出来,就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
比如故宫里禁烟。《我在故宫修文物》里就有一位修复专家骑电车跑到大街上过烟瘾的细节。
比如屋顶除杂草,地上无垃圾,这就需要庞大的人群去监督游客、及时清扫。
比如游客没有地方休息、吃饭不方便、女厕所排队太多,这些都是80%的数字背后实实在在要解决的问题。
所幸故宫把这些问题全部解决了。
曾经的故宫会因为各种花边新闻夺眼球,比如文物失窃,警察叔叔破案后故宫送去锦旗,却被网友们发现锦旗上有错别字。
如今的故宫,却因单霁翔院长的演讲、各种文创产品上头条。今年元宵节,故宫600年来第一次开放夜场,引得一票难求。
很多人包括吴伯凡老师都愿意再去那个曾经打卡的地方去看看那些曾经看不着的宝贝。
能够让大家奔着文物去,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在人心中该有的印象。
所以,我想再去看看故宫,去坐坐长椅,去买点“奉旨学习”的笔记本,去冰窖餐厅中尝尝宫里的膳食。
我也建议看到这些文字的伙伴们,也带着家人去看看那些尘封已久的宝贝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