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控制,不是爱---《不要用爱控制我》读书摘要
如果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那么生活中的一个真相是,爱,多少控制,假汝之名。爱与控制,貌似不搭界,一个温情脉脉,一个面目可憎,却在现实生活中以或明或隐的方式,交织呈现于关系之中。
在你身边,是否有人经常对你妄加评断,强迫你做这做那,丝毫不顾及你的想法?或者你是否有控制别人的倾向,一旦别人不按你的意志来行动便失控抓狂?
人人都希望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掌控一切;人人都可能不由自主地对别人指手画脚、随意评价。区别在于有的人懂得校正自己的行为,适度控制,所以进退自如,生活轻松。有的人却不明白这种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痛苦,结果导致婚姻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甚至心灵扭曲,自己也异常苦恼。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产生这种控制别人的欲望呢?为什么有人想改变这种行为,事到临头却总是无法自控?
揭示控制,发现爱帕萃丝·埃文斯在《不要用爱控制我》一书中,逐层深入地解析了控制的来源以及表现形式,以独特的视角,通过探讨日常生活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剖析下意识行为背后以爱的名义行使的控制,使我们能够识别、理解控制,从而有觉知地远离暴力,创造更加和谐、幸福的亲密关系。
这本书被誉为人际关系领域根本突破不可不读的心理自助读本,作者提出的很多新颖独到的观点和概念,如精神边界,逆向联系,泰迪梦想等等,极具价值。
帕萃丝·埃文斯本人是加拿大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在全美建立了许多工作室,著述颇丰。
且随我看看作者在本书里如何一步步揭开控制的真相。
第一部分 暴力、冲突是从控制开始的
当你遇到这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就被“抹杀”了。
第一章 控制大多是无意识的行为
无意识不是强制的理由,它只是让强制成为可能。
开篇,作者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交流困难的例子,指出控制欲很强的人如何随意评断他人,抹煞对方的个性。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恰是问题的核心。
第二章 你有控制别人的行为吗?
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答案的某一细节,以后,它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本章中,作者指出无意识的控制者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人际关系紧张的人,结果与初衷总是背道而驰。
第三章 爱往往成了控制的理由
无视别人的存在,即使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通常当人们无法控制自己时,总是试图尽可能地去控制外在的一切。变故之后的失控是可以理解的。但正常情况下的失控行为,就让人难以理解。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背叛自我就是背叛天性。
自我定义过程中,你创造出了自己的精神边界。精神边界是精神世界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界线。没有精神边界,很容易就淹没在众人对我们的评价之中,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会相信其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就是自己本身。
精神边界决定了你的个性。但因为看不到,人们很少关注精神边界,所以有可能把别人的本体与自己的混淆在一起。而一旦精神边界受到打击,就会产生失控行为。
对于一个多数时间都处于失控状态的人来说,自我认识很差,失去了对自我的感觉,出现了自我分裂的现象。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
给自己下定义,这是我们的自由。
每个人生来就具有四种功能: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这些功能使我们产生自我感。许多在这些功能上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人,实际上是受到分裂教育形成的。
被动式人格分裂是父母对孩子不断的心理扭曲造成的。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自我认识更加模糊。
孩子的边界往往对一切教育开放。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但是这些神圣的父母,如果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会把孩子搞得无所适从。父母经常随便给孩子下定义,会使孩子失去自我。在童年,我们依靠别人的评价来了解内在的体验,当别人确切表达的时候,我们学会了描述和接受它们。
主动式人格分裂使孩子被迫与自我感觉决裂。当父母不断给孩子下定论时,孩子就要忍受长期的被排斥感。这种折磨是如此痛苦,而孩子希望被接纳的情感又是如此强烈,所以孩子努力效仿父母的行为,以期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
另外,创伤和文化环境也会导致人格分裂。
如果我们被教育成怀疑自己,或是不相信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就会忽视自己的内心感受,丧失知觉、感觉、直觉能力,只留下思考的功能。
而没有被逆向定义的孩子,真诚又充满爱心,有辨认和反抗控制行为的能力。
第七章 非正常地建立自我
孩提时代,成年人是孩子的上帝,但即使是上帝也不能随便给人下定论。
如果一个人处在自我分裂的状态中,认识自我就只有一个方式,从外到内地创造出一个自我,这叫逆向创建自我。这种情况下,他并不根据亲身体验来完善自我,而是依据别人的期望、观点和评价来扮演自己。
保持真实的自我,虽然痛苦,结果却很幸福。
第八章 伪装及其影响
只有在演戏时,别人才能够决定你的角色。真实生活中,如果有人按他们的意志给你分派角色,他们就是在玩“伪装”游戏。
记住,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当有人评论你时---好像他们就是你一样,注意,他们正在试图控制你,多数时候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旦有人有控制你的企图,他们就开始伪装自己。
有人试图强行控制你时,要懂得保护自己。但识别控制行为并不容易,长期形成的习惯,容易削弱对控制行为的识别能力。所处的环境也会逼迫我们抛弃自我。
第九章 自我分裂的普遍现象
只要还有战争存在,分裂就不会消失。
越是没有自信的人,越是忽视自己的直觉,只剩下思考功能。这种人团队合作会有问题。
随便给人下定义者,多半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了解对方内心的真实想法。
第十章 不符合常理的一些沟通行为
评价陌生人是一种古怪的行为。---书中举了笑一笑与你看得太多了的例子。生活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只有思考功能的人,喜欢以逆向方式与其他人接触。如果评价某个陌生人的话,行为会变得毫无顾忌,并且更加怪异。
一旦有人开始给我们下定论,他们就会与我们疏远,只有当他们向我们做自我介绍,或是询问我们的情况时,才能走进我们。逆向行为,让人际关系紧张,逆向接触,是心理亚健康状态的表现。那些不能接受、感觉甚至意识不到内心感受的人,是从外到内地认识自己的,还用相同的方式来认识别人,而他们丝毫都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做的。
当有人任意评价他人的时候,这个评论者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上帝的角色。
第十一章 逆向联系是控制行为的开始
放下控制,看到我对于别人的情况,我们总会有不了解的地方,因为这些都是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
逆向联系开始于对他人的假设和判断,而正是这种假设和判断使他无法看到真实的对方,从而结束了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逆向联系是一种病态的联系方式,或者说是一种无意的、错误的联系方式,使我们不能接受真实世界的人,它的首要征兆是逆向的接触。如果这种接触行为能被人接受,或者让人无法拒绝,那么逆向联系就正式建立了。在夫妻之间更容易发生逆向联系的情况。当迷恋“梦中情人”的时候,爱人就会逐渐远去。
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正是我们对别人个性的宽容,才使我们逐渐了解他们,并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章 泰迪——假想的爱人
只有意识到它的影响,才能知道它的存在。
夫妻关系中,如果压制者试图控制他们的配偶,自己就会创造一个虚构的人,并且认为这个虚构的人就是他们的配偶。他们经常和那个虚构的人交流的,以至于把他误认为是自己真实的配偶。
泰迪是没有生命的,它既安静又完全顺从。制造者希望现实生活中的人也能够这样。
第十三章 藏在幻觉背后的力量
掌控是一种幻觉善良的人也会受到幻觉的影响。
是什么促使一个人无视其他人精神边界的存在而攻击其他人?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随时随地受到幻觉的影响,把其他人想象成自己心中的角色,自认为知道别人的内心世界。
当别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该怎么做,或者应该做什么,他们事实上是在施行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暗示。即使你不相信其他人对你的评价,他们无视你独立个性的存在,也能扰乱你的安宁。
第十四章 两种完全不同的控制关系
控制关系代替自我联系。
控制就是依据自己的意志,通过身体语言或口头上对他人或周围的环境进行限制,以得到一定结果的行为。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是培育性控制,这类控制包括我们对自身、生活以及委托给我们照顾的人的控制,是一种必要的控制行为。另一类是压制性控制,是我们需要摆脱的控制行为。
培育性控制尊重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自由,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使别人成为他们自己。而压制性控制则与此相反。
正常的人际关系,使一个人能够认识到另一个人的个性,会让一个人努力去理解对方。而压制性控制关系是虚构者虚构出一个“你”,并和你相处在一起,那个虚构者对你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了如指掌,结果使暴力行为不断增加,
要抵制控制者的攻击首先要破除幻觉。
第十五章 控制者和被控制者
他说,他并不想控制她,只是想使“梦中人”变为现实。
即使是最顺从的人也不可能完全扮演好梦中人的角色。当被控制者抵制控制者时,他们就变成了幻觉破坏者。
压制性控制关系会破坏良好的同事关系。家庭中的控制关系,破坏性更大。一旦控制者创造了一个虚构的伴侣,小孩等等,对真实的人的想法就会不闻不问。他们只会用各种方法在心中虚构他或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控制者觉得想象中的人(他们的泰迪)没有到位,就会产生控制行为。这可以解释一个奇怪的矛盾现象:在夫妻关系或者父子关系中,有的人坚信自己真的很爱对方,但是他们的做法却给对方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为他们采取各种残忍的方法,来迫使对方成为他们心中想象的人。
控制者努力让自己糊涂,抵制自己的认知,对其行为毫无知觉,因为他们已经被幻觉控制住了,被控制者则是真的糊涂。
压制性控制关系一旦出现,夫妻关系就会瓦解。控制者千方百计地维护控制关系,他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也不会在意别人的反应和反抗,甚至威胁到被控制者的生命。而被控制者则竭尽全力地摆脱这种极端的压迫。
第二部分 控制者生活得并不快乐
为什么那些控制者本人也会生活在焦虑与恐惧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控制者的行为是无所畏惧的。他们究竟害怕什么呢?
第十六章 不能自拔也无能为力
幻觉存在的主要目的:为控制关系披上一件理性的外衣。
实际上,控制者的内心与其外在表现大相径庭。当他们正在试图控制别人时,常常感到不能自拔和无能为力,认为不应该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因为他们只是为了避免被分离而做抗争罢了。只有破除幻觉,控制者才有可能为他人着想。
强烈的恐惧感导致控制者把控制他人当作首要的事情,认为这样才能避免中断和别人建立联系。控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想来支配被控制者,夫妻之间的亲昵行为可以切断控制关系。因为亲昵行为要求倾听并理解对方,了解他或她到底是谁。在家庭关系中,控制者把控制当作爱的体现,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对控制关系的依赖。
第十七章 控制者最害怕被控制者有独立的倾向
对于控制者来说,最不希望他们的伴侣具有认识自我的力量和勇气,因为这种个人意识就是分离的迹象。
对独立的恐惧能够解释许多暴力行动。真实,对压制性控制者来说是一个威胁。控制者非常精于以被控制者的特质为目标,不断采用各种手段去削弱它们,比如总以命令取代询问,对询问不做反应或虚假反应,很少实现对被控制者所承诺的事情。
第十八章 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
如果我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必须是错误的。
为了存在我必须是对的。
我的“自我塑造”不会出错。
控制者需要来自外界的认同和接受,宁愿放弃自我,也要维护外在形象。
第十九章 控制者的恐惧
使自己免受恐惧采取的措施,比恐惧本身还要令人恐惧。
控制者从外部世界去寻找“自我”,对控制者而言,情感体验是危险的,对他们来说,一切“全是你的错,是你让我这么做的”。
对于控制者,保证自己的正确性,使被控制者与他们成为“一体”,保护自己的身份,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第二十章 控制者的控制策略
一个人不需要思考就可以使用控制策略。
控制者通过控制别人来达到目的。让被控制者孤立无援,通过辱骂,让被控制者感受到比身体暴力更恐惧的心理暴力,跟踪等,都是控制者的控制策略。
公路暴力也是控制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二十一章 为侵犯行为虚构原因
逆向建立自我的人,最大障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已经建立了某种逆向联系。
压制者虚构事实时,总认为他们说的就是事情的真相。
没有人愿意在虚幻中生存,因此控制者活得并不潇洒。
第三部分 联合起来共同虚构
在这一部分,我们不再探讨一对一的控制关系,开始进入团体关系的领域。我们要看看,当受制于幻觉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会有什么事发生;还要搞清楚这些“亲密的”关系具有什么深远的影响。
第二十二章 更加病态的联系
共同虚构似乎比独自虚构来得更为容易一些。
健康团体对其成员有益,对其他人也没有害处。不健康团体形成的目的,是损害他人的利益。而多数遭受虐待的人会长期忍受折磨和痛苦。
联合起来对付他人的现象无处不在。偏见是对幻觉的无限夸大。一分为二,格言里也有糟粕。受幻觉控制的人,会用陈规陋习来支持他们的偏见。
涉及自身感受时,你就是自己的权威,外界的权威只能给予建议、提供蓝图,或者是提供询问的机会。
第二十三章 真实是幻觉的破坏者
意见一致最好的方法是一致性联系。
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服从将扼杀创造力。
暴乱产生的根源,来自于暴徒瞬时的一致性联系。
邪教中的控制关系,使信徒唯教主马首是瞻。
第二十四章 制度化的控制
在一个“共同虚拟”的世界里,毫无疑问会充满争斗。
邪教、恐怖组织、黑社会团体通过将控制关系制度化,牢牢控制其成员。帮派、恐怖组织是一种结合起来对付其他人的团体。童工是控制关系走向极端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第四部分 摆脱控制
不管是谁,大多数有控制欲的人,一旦清醒都万分震惊。但他们发现,即使他们很想改变,即使他们想维护关系,渴望摆脱束缚,但真要摆脱幻觉的控制太困难了。到底是什么在阻止他们?
第二十五章 强制性力量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可
强制性力量如此有力,如此坚定,如此持久,不容忽视。因为它是人类意识的本身。
只要活着,你就是社会动物,与人交往实在是太重要了。控制关系不是理智的产物,也不是真正的联系,只会把别人吓跑,它出于一种寻求社会认可的需要,
第二十六章 真实的联系才是美好的
简单说,觉得自己并不孤立,就意味着把自己看成整个世界中一个有意义的部分。
以自己的仁爱与他人联系,与周围的世界息息相通,我们就可以成为自然的一部分。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控制者抛弃控制关系,也有助于被控制者勇敢面对精神上的侵害。
人与人之间正常的联系,是一种心灵上的联系。
尽力挖掘你天生的和谐感,它有助于防止人格分裂。
人人都是真实世界的一分子,生存在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里。
第二十七章 最奇怪的矛盾
自由赋予我们个性,让我们定义自己,创造价值,每个人自由选择的权力是神圣的。
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我们又与众不同。两个人如果毫无区别,他们之间不可能存在交流,因为这样的交流是毫无意义的。
越清楚自己的为人,越留心日常生活,就越能增强自由的力量---选择的能力。自由依赖清醒的头脑。如果我们头脑迷糊,就不能得到自由。没有自由,认知能力就会减退。
第二十八章 首先,要打破幻觉
只有记住自己是如何为幻觉所控制,方可打破幻觉。
随着越来越多被控制者的觉醒,控制者不得不尝试打破幻觉。
面对控制者,争论和解释都是白费力气。摆脱控制的人对无稽之谈的反应,就是一句话:“什么?”对有些控制行为只能借助外界的力量,包括法律手段。
第二十九章 明白问题的根源
像你这样的人如果不想变化,这个世界将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已经建立控制关系的人,对独立倾向的反应,通常是愤怒。
独立,需要勇气;恢复,需要时间。
第三十章 与强制力共舞
只要人们对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他们存在的世界就会充满困惑,甚至困惑于自己的存在。
了解自我,是与强制力共存的基础。
与强制力为友,控制者和被控制者都能摆脱困境。
敢于面对生活的真相,有着对自己及他人的觉知之后,摆脱控制才有可能。
识破关系中的控制,勇敢地负起责任,不仅拯救了自己,也能够帮助对方从幻觉中醒来。控制是两个人配合的游戏,一方抽身而出,另一方就玩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