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之四十一:比喻的区分与基本类型
【比喻的区分】
比喻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曲喻十一种,实际中常见的是前四种。
借喻是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是保留喻体的特征,让它直接加在本体上。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注: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实际上是可以还原成明喻的,实质相同。
【比喻的基本类型】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暗喻、借喻。
(一)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类的关系,说甲(本体)像(喻词:犹如、好像、如同、似)乙(喻体)。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
明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像、好像、比如、仿佛、宛如、仿佛、好比、比方说、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一样、……似的等喻词来联系。
(1)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3) 没有智慧的头脑,就像没有蜡烛的灯笼。(列夫.托尔斯泰)
(4)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著名学者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认为明喻有详式略式两种,出现“像”“犹如”等比喻词的是详式,省去这些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组合成对偶、排比等平行句法,看成是略式。(5)富润屋,德润身。(《大学》)
(6)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史记· 淮阴侯传》)
(二)隐喻。隐喻又叫“暗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其中用“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表判断的喻词(等系词)。形式:本体+比喻词(是)+喻体。
(1)母亲啊!你(本体)是荷叶(喻体),我(本体)是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
(2)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本体)成了喧腾的大海(喻体)。(袁鹰《十月长安街》)
(3)中国是一只沉睡着的雄狮(拿破仑)
(4)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毛泽东《实践论)
(5)夫妻吵架是世界上最可爱的战争,就像一把剪子的两叶刀片。你看它们相互砍来杀去,但绝不会伤到对方,大战三百回合后竟平安无事。(钱钟书)
这种比喻直接指出本体就是(或成为)喻体,所以相似点也得到了更多的强调。
(6)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借喻。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应当注意不要与隐喻(即暗喻)相混淆。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1)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
(2)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喻体)。(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4)那朵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