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打孩子,孩子却为何满身是伤?
01
前几天,我竟把女儿吓哭了。
那天,我在忙着做饭,就让女儿自己在房间里玩,过了一会儿,女儿说:妈妈,你不要进我房间。
当时我没在意,不进就不进呗,到了晚上,我去她房间拿东西,却发现:
地上摆满了一次性的杯子,杯子里五颜六色,地上也是五颜六色的水,女儿做印章的画的颜料倒得到处都是……
我还来不及说什么,就听见女儿在身后嚎啕大哭,满眼都是害怕。
问她怎么了,她说:“妈妈,我怕你生气。”
想起这几天,忙得焦头乱额,面对孩子的时候脾气的大了点。
孩子吃饭慢了点,批评她。孩子磨蹭了批评她……
却不知道,原来我的话竟让女儿感到了害怕,甚至恐惧。
02
几年前四川一位考生自杀后,遗书里留下的一句话: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
最后的留言里也说,即使重来,也宁愿从未在这个世上出现过。
是什么令一个大好青春的孩子对父母没有感激,反而有深仇大恨?
在遗书中,他说哪怕考了98分,都会被父母骂;
他上了重点高中,周围都是学霸,竞争超激烈,第一次月考,好不容易考了全校73名,他妈却说,“才73名啊”。
吃饭打嗝,要挨耳光;夹菜姿势不对又是一耳光 。
即使做的再好,挨骂挨打也成了家常便饭。
他说,慢慢地他开始厌恶自己,越来越自闭,觉得活着没意义,不如死了算了。
长期的语言暴力,早已将他的自尊心打碎,内心非常脆弱、敏感、没有安全感。
可悲的是父母依然认识不到正是自己的语言杀死了孩子。
很多父母以“谦虚才能让人进步”为由,不断地挫败孩子的积极性,仿佛夸奖自己的孩子是一件多么丢人的事。这些行为可能在一些家长眼里不过都是些小事,但日积月累的“小事”足以成为压垮孩子的导火索。
没有打孩子,孩子却为何满身是伤?
03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婴儿熟睡时,往婴儿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婴儿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15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但大部分婴儿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
而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父母的话是孩子认知自己的重要途径。
在年幼的孩子的心里,父母的话就是权威,对孩子产生着重要影响。
就像苏珊.福沃德说的: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香型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成自己的观念。
父母的暴力语言,在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遍体鳞伤。
04
没有打孩子,孩子却为何满身是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篇章,而在家庭中,家长是最细致、最有才干的雕塑家。
很多时候,孩子被雕塑成什么样的人,取决于父母看待孩子的态度和所说的话。要改变孩子,从改变父母自己开始。
1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肯定、赞美孩子。
教育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翁格玛丽效应”。
“翁格玛丽效应”,说的是有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并不美,可是她的家人和朋友为了给她信心,就说她很漂亮。女孩有了信心后,每次照镜子都会告诉自己:其实,你很美。
因为有了自信,女孩果真看上去越来越美了。
2正确的鼓励孩子,让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
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经过多年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人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型思维。
她做了一个拼图实验:
首先,让孩子做简单的拼图后,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比如,“你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这次有简单的和有难度的两种选择。
结果发现,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
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
第三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
这次测试很难,孩子们都失败了,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而被夸聪明的孩子却很沮丧。
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
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
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孩子被夸聪明、漂亮,得到的夸奖都是因天赋,而这些孩子自己无法改变,这种夸奖会让孩子形成固定思维:我无法改变。
而正确的夸奖会让孩子明白,能力可以被改变,他们会形成成长型思维。
思维方式决定了人生的格局,格局决定人生的层次。思维方式不同,世界就不同。
让正确的方式夸奖孩子,帮助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这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
3交给孩子解决事情的技能。
孩子有时一件事情没做好,可能是孩子不知道怎样去做,比起责骂孩子,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商量一下问题怎么解决。
三、尊重孩子,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以为妈妈煮好了玉米,女儿每个都拿起来咬一咬,闻一闻。
妈妈非常生气,把女儿骂了一顿,后来,妈妈才知道,女儿原来是想选出最嫩的给奶奶吃。
没有无缘无故的错,孩子有时候犯了错,只是与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试着蹲下来,给他们说话的机会。
所有教育的前提都是基于爱。所有的了解、沟通,都始于尊重。
用温暖的语言,和善的眼神,去尊重孩子,用温和而坚持的态度来守护我们的原则。
屈辱的心田里开不出快乐的花朵,让人内心愉悦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才能释放出成长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