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婚姻育儿

别让挫折变成伤害 ——育儿征途上值得深思的5种能力建设

2018-06-24  本文已影响24人  泉叶
别让挫折变成伤害 ——育儿征途上值得深思的5种能力建设

前段时间我写了篇《如何给孩子做“挫折教育”》的文章,很多留言希望我能多讲一些这方面的个案,今天就来继续给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一起继续深度关注“挫折教育”的话题。

几天前,听到咨询家长圈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小孩因为对小蝌蚪很感兴趣,于是她的妈妈买了好多只小蝌蚪回来给孩子,想让孩子通过自己观察小蝌蚪的变化,来明白小蝌蚪变成青蛙的成长过程。这事儿本身其实非常好,观察式教育既直观生动又符合孩子的认知需要,但是因为买太多只了,大人们也知道蝌蚪之后会变成什么……当然谁也不会喜欢看到家里好多只青蛙跳来跳去,于是这位妈妈就把家里养的另一只乌龟放到了小蝌蚪的盆里。

但,乌龟是吃肉的,结果可想而知……

孩子看到乌龟一只一只的吃小蝌蚪,觉得很难过,想要去把小乌龟捞出来,这时妈妈制止了她,同时打开了电视,找到了一期关于自然界“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节目,陪着孩子看了起来,边看边告诉孩子,乌龟吃小蝌蚪不是因为乌龟坏,小蝌蚪可怜,而是这就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今天你可以救了小蝌蚪一回,但不可能永远做它们的保护伞,因为,优胜劣汰,只有强者才有更好的生存机会,弱者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孩子看着电视里正在被猎豹捕食的羚羊,又转头看了看正在被乌龟吃掉的小蝌蚪,沉默了……

“妈妈,我要成为世界上最厉害的人,这样就没有谁能伤害我了,对吗?

…………

故事讲完了,不知道你的观感如何,我反正是,心塞了很久……

因为我也是一位妈妈,我深知这样一种赤裸裸的“教育方式”对只有几岁的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相信大多数的父母都知道并认可:“兴趣和好奇是一切创造的开始“,但是你知道吗?恐惧会让一切源于好奇的探索止步

你觉得,第二天孩子还会像往常一样好奇的趴在盆边观察那些尚存一息的小蝌蚪吗?

你觉得,孩子还会对小蝌蚪长大了会变成什么样有所期待吗?

不会!

这个孩子之后正常的心理反应应该是不再关注“那盆现实版的进化论”。

为什么?

道理很简单,只是因为他还是孩子,一个正常健康的孩子,内心是会很自然的“趋善避恶”.

当下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育观念,就是要让孩子直面现实的社会,并为此刻意制造各种“挫折”经历,试图让孩子在各种“挫折”的打磨中提前具备应对未来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能力。

还是那句我经常和很多家长说的:“道理都对,但是用对方式方法更重要,否则就容易物极必反。”

在这个故事里,我的看法是:并不是说所谓认识社会的现实,就一定要去赤裸裸的让孩子公开的面对社会生活实际存在的很多阴暗面,这要考虑到孩子眼下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适不适合一下子面对社会的所有阴暗面。

因为孩子的成长,不管是心理成长还是生理成长,他的认知都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如果不管孩子的年龄和他的实际成长阶段,就让他直面生活的各个阴暗面,很有可能从小给孩子的心灵里面植入的不是面对现实的理性,而是让孩子产生对社会生存法则冷酷的深刻记忆。

我们成人的世界里其实都知道“事情是怎么样的“这件事本身就不是客观的,而在于观测者自己的主观判断。同样是一件事,你带着不同的信念去看,你看到的积极和消极,正面和反面都不同,但这些一定是对于已经具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来说,才有能力做这样的判断。对一个几岁的孩子来说,她看到什么,就会记住什么,她不会觉得,这个东西是妈妈在有意让我明白现实社会,她记住的更多是这件事情带给自己的恐怖记忆。

故事的最后,孩子从妈妈刻意营造的“挫折教育”中总结出“一定要做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因为这样就可以没有谁能伤害我”。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再厉害,也难以跳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之外,如果只用“做人上人”这一个比较的标准来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对于孩子未来整个人生的定位和他自己的人生规划和安排都是很悲剧的。因为“人上人”本身就不是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它的参照物是“他人”,而“他人”是千千万万的,一生永远都在比较之中度过,这其实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完成的目标。

我会经常性的跟孩子讲述一个道理,就是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想象的更好,我想要去争取一些目标,但是我们要允许自己做不到,因为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人是能力有限的生物,并不是像很多渠道或者观点鼓吹的“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一旦超越无限,人就不再是人了。

那么究竟在教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哪些特质和能力是特别基础,特别需要从小引导的呢?结合我近些年的咨询服务中和众多家长、孩子的互动交流以及自己养育2个孩子的经验,总结出以下五点:

泉叶分享自己坚守10年的“教育信条”与育儿实践:

1.    由兴趣和好奇推动的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能力,做一个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人

2.    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做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3.对人生价值的自我定位和可实操的目标规划,做一个独立有主见,具备理性判断能力的人

4.面对失败与挫折的自我修复与调节能力,做一个不容易被困难和挫折打倒,有韧性的人

5.坚持成长性思维,远离负能量场域,做一个乐观积极的人

以上这5条既是我做教育咨询多年来始终恪守的“职业信条”和“核心原则”,同时也是在自己养育2个孩子并和孩子一同成长之路上的各种实践思考。

“不做理论派、不当标题党,坚持用可实操的有效理论来引导更多父母的育儿实践”——这就是我想做、正在做以及未来还会继续做的有意义的事业。

孩子不止是未来,也是当下我们自己的镜子,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感恩获得自我重修的机会,抓住机会,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希望在育儿之路上,得到你更多的关注与互动交流……

(End)

(本文申明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如需转载或做他用,请提前后台联系作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