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
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一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能启发每一个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教学是师生的对话,同伴的对话,同课本中的人和事对话。对话就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就是一种对话的形式。二是要把课本中的基本概念讲清楚,不是讲到例题以后就让学生去做题。三是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种子课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我们接待客人一样,我们要接待的访客里边就有重要的客人,这些是不能推辞掉的,谓之种子客人。同样的一个单元有十节课、八节课,我们作为老师,看哪一节课是不可或缺的,哪节课是可以略讲的,我们要有一个判断。
用例题讲清知识,练习纠正错误,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基本套路。种子课的意义在于,学生的学习是从生活经验出发,他们是在体验中完成理解及有感而悟,将所悟到的表达为文字就是理解,用理解去支撑题目的解答演示能力。这个有感而悟而行的完整过程,是种子课的基本过程。
种子课必须进行深度学习,深度学习的主题不全是学生,教师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没有教师,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虽然不在于发现、创建新知识,但一定强调基于学生个人的主动活动来领会、领悟,获得人类应有的认识成果。最根本的要看学生在面对挑战性的学习活动时,是否真正投入的参与了、思考了,是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见解,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和发展。
在小学的数学知识中,很多学生会发生认识的偏差,特别是对周长和面积的混淆,学生进退位的困难,是因为学生没有经历周长和面积的思想形成过程,没有真正就明白进退位的算理,练习再多也无济于事。
以俞正强老师《面积的认识》一课为例,必须首先认识什么是面,面积的学习要从面开始,对学生而言,虽常与面接触,却并没有对面的感性认识。俞老师抓住了学生的认识难点,从学生出发,带着他们一起互动融合,探求知识发现的乐趣。首先是把面对象化,就是把面从体上剥离,抽象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生能够认识的对象。这样深入知识的本源处,深入学生思维的关节处,带领学生深入数学中去体会数学思考的乐趣。有了这样深度把握,才能够举重若轻的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封面入手,床面,地面,脸面,学生的认识范围借此得以扩张。
接着进行面与形的讨论,面是什么样便有什么样的形,没有面就没有形。这样的认识深入到事实本身,让学生豁然开朗,弄明白了面与形的关系,进一步解决面与体的关系。面依存于体,面不能孤立存在。面的特征建立之后,就进入面的属性的练习。属性是一个趣味性的练习过程,特征是一个逐步抽象认识过程。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源头活水的学习,有来龙去脉的学习是活的。碎片化的,没有来龙去脉的学习是死的。活的学习知识点是融合的,自然与学生们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们的生活实践相融合。作为种子课的学习必须活学活用,深度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