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没有象书店那样让我觉得舒心的地方了
我是一个离不开阅读的人,这并不是说我认为阅读本身多么伟大,一方面是无聊吧,需要点东西来打发时间,象我这时候无聊写这篇文章,看多了就想把自己的感受对生活的理解写下来。一开始的乐趣慢慢变成一种习惯。书架上堆积着书,时常做的动作,就是打开书架,眯着眼睛在书架前巡视,看哪本顺眼抽出来翻阅。书放在床头,自然是为了方便拿到书,可以很庸懒的半靠着靠垫上翻阅。也许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的,除了影响视力。我看书是阶段性的,这段时间喜欢这类型的书就会找来看。甚至于有阵子在闲情时居然在看专业技术书。更多的时候放在床头是文化快餐――书刊。本人属于囫囵吞枣型的,有情节的,恨不得从第一页就知道结局。于是我对感兴趣的书总是重复阅读。就知道结局。于是我对感兴趣的书总是重复阅读。
而今看得最多的是美食类或者是旅行的,真是不知疲惫。每每想撒手吧,不买的吧,回到家,那本书在我面前晃悠,不买简直是没有办法。印象最深的是一本钢笔手绘《青岛印象》那散文式的文字,记述着青岛的历史,配之是那秀美的钢笔画,想着买回来也不会那么大的干劲把全书临摹完。算了,不买了。结果回家后越想越是爱,忍不住还是跑去买了。然后就心安了。那简直是最爱,有阵子天天抱着这书看。书最初印象对书的印象源于我家的书架。那时候父母的书总是排得整齐一排排,得仰视才能看到头。书架并不精美直顶天花板那架势也不小。一版父亲大人的,一版母亲大人的,一排是闲书,有那么两小排是给我安放的。从小人书到课本,安放得有序。那工作量实在不轻松。以后家总是跟书架相联,搬了几回家,每次房间规划,总会考虑到这块,哪儿放书架呢。每回父亲大人总是很得意这么空,够放了,结果过个一年半载又是没多少空位了。
读大学的时候,在学校附近总会有几家简易的摆书摊的, 那么大的干劲把全书临摹完。算了,不买了。结果回家后越想越是爱,忍不住还是跑去买了。然后就心安了。那简直是最爱,有阵子天天抱着这书看。读大学的时候,在学校附近总会有几家简易的摆书摊的,总是习惯往里凑,我也夹杂在那些爱书人之中,弯着腰,眼光在一本本书目上徘徊,偶尔会拿起一本迅速的翻阅,然后扔下。大脑里在飞快地旋转,犹豫着是否要买。到后来转了行,有阵子开始买好的技术方面的书,先看一下封面吸引不吸引人,是不是彩页的,人总是对色彩更敏感,有种愉悦感更能让人忍不住购买的欲望。然后仔细看它写的案例实用不实用,有没有购买价值。我对书店充满感情。的确,再没有象书店那样让我觉得舒心的地方了。我现在不轻易去逛,不然又得忍不住捧回两三本。它象个磁场吸引着我,这也是我不愿意网购的原因。你可以在那个闲逛下去。自由自在徜徉于书架之中。城市最吸引我的是书店吧,常居住在小城市里,不知道什么叫大书店。一次出差去深圳,四处打听书城在哪。迫不急待直奔目的地,真大!
我读的书很杂,有专业的,美食的,历史的,散文的。受父母影响比较大。从小父母管得比较严,但对书,一向随性。我爸是个爱借书的人,一般他借什么书,全家就跟着看。我的第一本金庸小说,第一本三毛小说,第一本琼瑶小说都是出自他之手,虽然他自己不看言情小说,觉得无病生吟。
书越看越简约,还是喜欢纸张的感觉。好在外图离我家几步路,时常走走逛逛也挺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