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04 - 草稿 - 草稿
自体心理学导论学习心得:
原来的想法是从几个方面梳理书中的知识点,分别是治疗过程、治疗方向与目标、治疗师自身成长方向、理论及概念的演化等
但是过程很辛苦,发现自己纠缠在细节中挣脱不出,还是放一放吧。
书读下来,收获很多,除了讨论中子钰老师对自恋、共情及自体客体需要、治疗过程中的二元场域等多处结合案例的分析,对概念掌握更立体了,我自己额外的收获还在于有几处理论运用到了与孩子的互动中。之前一直觉得对孩子的镜映不足,试过几次共情之后孩子果然放松和自信了许多,但是当孩子说起就是不想学习时,我有强烈的无力感、愤怒,一时不知该怎么办,真的这么由着娃放任吗?!我是做不到的!还好后面遇到恰到好处的挫折和同调回应,反思自己之前的共情有些过度,并没真的跟孩子真实需求联接上(孩子要的是的掌控感),而我的回应停留在想要好成绩但我不想去学,急于给答案和理解,适得其反,如果我在那个点上-想要自己拥有一定的主动权上停留一会儿,让孩子自己体会或许她会更有感触,那一刻我的需求显然履盖她的需求,降格以求不但没让娃真的满足反而打击了她的自信甚至更无力了。显然,青春期的娃就是来挑战爹妈的,常常今儿谈得顺畅,明儿又有状况,气得我只能去书中找找安慰,所以心理书籍要常备常看,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另外我对自体-客体与自体客体两个概念结合成熟个体对独主与依赖的关系有些体会,没分化好的个体常常把他人当成自己功能的一部分,其全能自恋还停留在婴幼儿期,所以常常物化他人,功利性的与人往来,最常见的可能就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吧;而分化好的成人应该懂得别人也是一个完全主体,允许自己在独立与依赖中取得平衡,也允许自己表达需求寻求帮助。
对于父母对孩子的选择性回应,我想到科胡特说“不带敌意的坚持,不具诱惑的深情”,这样的回应才能发展孩子禀赋中先天具有的气质才能。
对于成瘾症状,突然想到了张学良的戒毒故事,或许相较于低层的吸食邪片的普通民众,张学良戒毒成功不仅仅是只因为他个人的毅志力,他的社会地位和事业以及夫人的欣赏和支持在心理上是不是也给了他很好的镜映和理想化需要,自恋部分获得满足,个人的掌控感、自尊、自信都得到充分体验。
笔记部分
第一章缘起
伊温妮个案涉及领域:自我感觉;情绪调节,特别是焦虑;对拒绝的恐惧和羞耻感;条件反射性的对男性的恐惧预期;孤行专断;过度回避
本书焦点在于自体心理学理论和治疗观,以及重要概念的发展,概念构成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基础,并能构成整体性视角。
镜映需要:共情地回应孩子(来访)对赞同、欣赏反射和呼应的期待。通过反射、呼应、认可和赞赏回应孩子(来访)展现的各种能力,以支持真满足自尊增强(自恋)的需要。
夸大--表现癖自体发展:通过向原初自体投注完美和力量感,儿童试图保留原始力量感、完美感以及与母亲的一体感。照顾者给予阶段-恰当的呼应、反射、认可和赞赏就确认并增强孩子的夸大-表现癖自体。交互作用理想结果就是通向正常成熟阶段,转化和结构化古老的夸大和表现癖,逐渐地过程结果就是有能力追求自我-协调的抱负和目标,有能力享受不同功能和活动,并且达到现实的、相对稳定的自尊。
自体客体:我们对另一个人的体验维度,关联于这个人所具有的支持我们自体的功能。
共情:意味着具有从他人视角理某个体验的能力,就是把"你的脚放在他人的鞋子里"。
理想化自体客体体验:理想双亲(活力、有力量、善良被感知为令人平静的、安抚约和提供帮助的)被敬畏、钦佩地凝视着,并成为模仿的榜样。孩子痛苦时,他们试图参与到依恋对象的力量和稳定中。这种融合帮助孩子恢复平静感、次序感和安全感。这种体检还涉及到感到自身是所钦佩他人的一部分(发展早期)并受其保护。
体验经年累月的累积和可预测性,逐渐表征化、结构化这种抚慰/安全-增强的体验。发展后期一个重要结果就是对理想人物的积极认同,能提供自体-安抗,同时为青春期和成人期目标和理想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自恋成熟三种发展面向:理想化双亲影像、夸大自体、另我体验。婴儿极力维持原始的完美感和全能感。
治疗途径-自恋移情→自体客体移情现象:理想化移情,与理想他人连接重建一种在其中感到被增强的早期状态一起--通常是平静的、被抚慰的或感到安全的;镜映移情,治疗性复活经由双亲承认、认可和表扬而感到被肯定的早期状态;另我/孪生自体客体移情,重建童年期需要,被某个象自己一样的人互相看到和理解,如试图象治疗师一样,如外表、举止、观点。
弗罗伊德观点:性和攻击的幻想、欲望和冲突。
自恋是婴儿化自体-专注的表现需要被超越。
科胡特,病人挣扎地表达:他们需要这样的回应以唤起、维持或者增强积极的自体统整感。
自恋不是需要被超越和清除的不成熟人格方面,而是个体的重要资源,需要被滋养促进成熟和转变。
自恋成熟是发展各种理想能力的基本要素,如共情、幽默、创造力、智慧。
巜自体的分析》改变了精神分析对自恋的思考,在弗洛伊德驱力理论和自我心理学架构内,处理结构性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精神病理理论的裂隙,也就是自恋型概念的重构。
治疗师的意识--主体间性的视角构建治疗关系(合作):要用反移情工作,来访者常带着早年焦虑而来,治疗师要穿越这些了解来访。
来访双亲镜映缺失,在治疗中修复其重现的需求-描绘出早期现实而来访一直努力应对这个现实,而不是一种展现。
要有对来访充分懂得之后的悲悯。
第二章自恋概念重构
自恋连续体:自恋是从健康到病理的连续体,健康自恋中自信、自尊连同稳定、成长-促进促进的关系得到发展,但遇挫也难免自我怀疑、失去自信,感到受伤,暂时退缩,一定程度的抑郁、羞耻愤怒,但回弹复原相对快速,合适的时间内恢复饱满自信。
病理性自恋:自体-关注紊乱,自信和自尊调节困难间或自体-统整失败。缘于早期期待需要回体会到重大失败以及由此相关的防御机制。具有高度不稳定的自我概念,伴随妄自尊大的夸大幻想、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和只能将他人体验为需要-满足的提供者。为免受羞耻和羞辱的痛苦,常试图无动于衷、无懈可击的感觉。
表现出自负表达方式,似乎是贬低他人的态度和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这种举止通常不受欢迎,最需要理解和支持性回应时常常体验到冷落。自恋失衡破坏人际关系。
自恋的转化:原始的完美感、全能感和母性照料者人物的一体感。诅丧、焦虑或恐惧时得到可理想化的力量、安全和慰籍的来源,向其求助并与之连接;参与到依恋对象的稳定和力量中,与其融合或连接,助其恢复平静、次序感→理想化客体体验原型。不断累积(碎裂自体-结构/虚弱自体→重新整合的体验/恢复到统整、安全的适宜水平)→内化/表征安抚或安全-增强体验→提供自体-安抚。
夸大--表现癖自体发展:呼应、反射、认可、欣赏,恰到好处地(尤其被父母喜爱和接受时)→无意识的转化→有能力追求自我协调的抱负和目标,并能享受不同的功能和话动,达到现实的、稳定的自尊。
自恋的成熟:1,现实的报负、持续追求的动力、稳定的自尊。2,理想化一极终极成熟:共情能力、幽默能力、创造力,能接受生命的无常、智慧。独立与更宽泛的方式(?具体+象征)依赖自体客体环境。
羞耻感:自恋体验的核心情绪!有时是毁灭性的。常常通过否认、压抑保护自大的爱表现的状态、幻想,或撤回-变得安静或改变主题或迟到等等。
弗洛伊德定义原发自恋,力比多(能量和关注)自我灌注,是原始性欲与客体爱的中间发展阶段,单轴发展序列,并且自恋和客体爱是对立的或跳消彼长的关系;自体-涉入的代价是关系,自恋阻碍了爱的能力。临床上被认为:1,固着在原发认同/未分化阶段;2,俄期冲突焦虑撒回到防御性的自体-专注位。临床对自表持批评立场,认为自恋是阻抗治疗,无法形成移情。
海因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的自恋定义为力比多自体灌注,自体是自我的一个方面。
科胡特:自恋蕴含着成长的可能性,活力、意义和创造力的源泉,是至关重要的个体资源,有待滋养以确保它的成熟,自恋的成熟带来的品质有成熟、幽默、创造力和智慧,终点是具备相对稳定的自尊和创造力。
对自体的确信感将极大增加与他人充分相处的能力,自恋型病理付出的代价是不成熟的自恋形式如自尊调节、共情、创造力和智慧。
第三章自体与自体客体
科胡特认为自动和关系位于动机中心,迫切需要通过自体客体需要满足实现本能设计。自体客体概念的关键是自体功能运作的维持需要他人的回应。
自体成分,由遗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及与依恋对象的自体客体体验,形成凝聚的、持续的结构。核心属性是启动中心、印象按受者及个体核心抱负、理想、天分、才能的独特集合体的储藏室。鼓励允许自体-引导、推进、支持作用,赋予人格核心意图,给予个体人生意义感。抱负、才能、目标三者模式及张力、它们创造的行动方式及导致的塑造个体生活的活动→时空上的连续感、自我感。(?)
自体是在自体客体体验情境中考虑,是流动的、不受限的、情境性的,很容易互相影响。三极自体,努力获取认可和力量的一极;维持引导性理想的一极;另我。
孩子先天气质+父母对孩子的选择性回应,特定潜能因被鼓励而得到发展,另一些却没有→第二年显现出持续一致的人格组织,核心自体(三极:抱负、理想、另我发展于潜伏期)
健康自体:一致感、连续感、生命力、积极关注。1,共情开放→情感流动、活力体验(热情、充沛、正向情感体验,清晰深切情感体验并表达)←→自体感增强 。2,技能、天分的实践+目标实现→价值感、积极关注。3,持续自体体验整合和表达→丰富性(病理性则是贫乏感)4,解决现实与理想自体间的张力,健康自体持续扩展、成长。内化理想过程持续一生,也可以与钦佩他人关系来实现以增强健康自体。
自体客体回应需要持续终身:婴儿期母亲→儿童期+母亲之外他人→青春期+同伴,同时自体客体需要包括象征性满足如特定服饰、音乐丶偶象等→成年+各种方式;此外还有接触宠物、自然、各种艺术形式等,文化自体客体→丰富感+真实感。
自体客体需要类型:
1,镜映需要:需要感到被承认、被接受、被认可、有价值、尤其是当向重要他人展示自身某些重要方面的时候。恰到好处的挫折,不多不少,可控制的强度下理解自身力量的局限。
镜映不足→垂直分裂:解离状态、否认→羞耻和冲突,假自体。矛盾信念和行为,如,行为障碍中的性变态、成瘾行为、饮食障碍、行为不良;水平分裂:压抑,无价值感、空虚和死亡感。
防御:否认/带来缓解的活动,避开承认两对无法接受的事实时内在的不适,以期维持精神、情感平衡。
2,理想化需要:需要体验到自身足受钦佩和受尊重他人的一部分并受其保护,需要有机会被接受并融入稳定的、平静的、有力量的、智慧的、有保护性的他人,这个人被体验为拥有主体所缺乏的特质。成熟:幸福感、安全感,更具探索性和坚定自信。
不足成失望→安全感减弱,情绪调节能力不能发展,没有理想他人认同→空虚感+与理想他人建立关系的深切渴望
3,另我或孪生需要:需要体验到与他人的基本相似性,从出生至死亡。归属与参与感;俄期获得分化的特定性别特质;青春期与家庭之外他人相似感,与家庭分化,同一性形成过程补充,尝试与世界建立同一性,体验自体-界足/确认感→社团、运动团队成员、公民→联盟感、归属感→成熟期享受和而不同的亲密感。
4,效能需要:需要体验到能对他人施加影响并且能够唤起被需要的的自体客体体验。
5,对抗性需要:需要体验到个体的依恋对象是亲切的假想敌,允许甚至鼓励个体主动反对并因此肯定部分自治,同时还能继续给予支持和回应;面向依恋对象的坚定自信和对抗性对峙的自体客体体验,同时没有丧失回应。
6,自体-界定需要:需要获得帮助来清楚表达和情感体验。
7,确认需要:需要确认主体的主观真实性;也许是个体的情感体验。
自体客体关系:原发自体客体关系→次发自体客体关系(自体-激发活力体验)-伴随有意义的关系性共鸣,建立在原发自体客体关系需要被恰当回应基础上,体验能力提高、扩展有弹性。
第四章 共情
共情: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在体验,去思考和感觉自己的能力。价值中立;不能超越主体性;不能与同情混淆;共情浸泡不代表共情表达。
共情是种观察立场,共情-内省模式,收集分析资料的基本工具→病人的感觉、思考、欲望。
共情是一种回应,与共情的人类环境相连接的感觉是心理上的需要。是促进发展的关键。体验到共情令人感到被抚慰、增强与他人相连接感,痛苦情绪易管理。
双亲选择性回应婴儿,引导激发内在潜能,形成核心自体,母性共情催化孩子天生禀赋。需要、情绪、感到受伤被照料者通过共情理解和回应。
共情过程:第一步,整体的、即刻的、非语言的情绪性共鸣,了解接近他人内在状态;共情病人的唯一媒介就是我们自己的个人情感体验,共情情不是与主体无关;而是根植于主体内;第二步,对他人状态的意义归因,治疗师把自己放在病人内在世界中心,需要综合利用理论、想象力、诠释能力,借助复杂的情感和认知能力来对意义进行归因,需要利用治疗师主体性共情病人体验,内在类比搜寻,前提是要有语言能力。类似体验来源于:分析师个人历史、分析体验、工作记忆、自己做父母的体验、其他人个案报告、发展心理学知识、精分理论、文献…
最新概念化共情是创造组织一个双向二元关系场,交互影响系统中,分析师边共同舞蹈边倾听这支舞蹈,共情沟通是意义构建的协调。
第五章心理成长和治疗行为
治疗目标:自体的强化,通过矫正性体验改变自体-组织的病理面向,经由自体客体移情催化,心理成长重新开始。投入到日常生活的混乱喧嚣,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即便如此也不会被吓倒。
增强的自体:更强的凝聚性、统整性、更大的自体-连续感以及活力的提升。增加自我控制感、提高自尊,体验品质提高,尽可能地活出充实、活跃、富有成效的生活。
恰到好处的挫折促进成长,在治疗中有三步骤:一,自体客体需要在治疗中被活化;二,这个需要被恰到好处地挫折,这是借由分析师的节制以及他(她)没有直接满足或明或暗的自体客体需要;三,双方建立了共情联接涉及已被活化的自体客体需要(并非直接满足需要)。恰到好处的挫折是分析师刻对刻的方式同调病人的体验并共情回应,将决定这些特性的挫折是被体验“恰到好处的”还是创伤性的。是阶段-恰当的、情绪可容忍的且发生于持续的共情联结中。
自体-解放,病人从原来没意识到的病理性关系模式中解脱出来,这个模式妨碍了他的自体客体体验。这个过程不仅整合和修正之前垂直分裂的自体部分还涉及分析过程穿透压抑壁垒,压抑壁垒抑制了真正的自负性自恋而导致的"水平分裂",一旦经由移情的自体客体维度所激活并且经由防御分析所释放,这些能量就可用于日常生活--上升为抱负、理想、创造力、幽默、共情。个体真正自发性获得释放+也包括自体-抑制关系中自体获得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