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记录仪,充电提升站

独处是放大自己,相处是缩小自己

2018-10-15  本文已影响264人  莫摘花的诗词情怀

最近,社交媒体突然又有一个词火了,叫精芬,精神的精,芬兰的芬。不明就里的朋友也许会想,难道不是“精神分裂”?

其实这个精芬与精神分裂并无关联,它是“精神上的芬兰人”的简称,泛指像芬兰人一样不爱社交,极度注重个人空间的一类人。

“精芬”的流行,源自于芬兰的一个插画绘本,Facebook超人气幽默漫画集《芬兰人的噩梦》。那么芬兰人的“噩梦”是哪些呢?绘本一页一页画出社交恐惧症患者马蒂的自我拉扯,无数让人会心一笑的日常小困境——

有人在公共场所大声跟你说话;电梯里只有你自己和一个陌生人;你想尝尝免费样品,可又不想和销售员说话;拦错了巴士,却又不好意思不上车;求职时不得不为自己说些好话;同事找你闲聊,不得不假装自己很忙……

去过芬兰的朋友会有这样的印象,在公车站,人们相互之间的距离,几乎都保持在小几米的范围;

相邻的两个座位全部被占去一个,车内就是满员了,宁愿站着也不愿与人共坐;

在公车上,坐在你旁边的人会莫名换了一个座位;你甚至会想是自己身上有异味,还是自己长的不好看……

当你发现并非自己的原因时,你会更惊讶,芬兰人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请大家脑补一下这候车场面——

“你上车了吗”

“没啊,我还在等车,全身都淋湿了”

“为啥啊”

“遮雨棚下面有一个人啊”。

有个笑话是这样讲芬兰人的,“一个内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自己的鞋子,一个外向的芬兰人和你说话的时候看着你的鞋子。”

看起来很夸张,其实主要因为芬兰人太内敛了,这种个性让他们在生活中习惯了“空间关系”,每个人在社会交往中,都会保有自己偏好的空间距离,随着情境的变化,这种私人空间的大小会有所改变。

然而在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中国,在商场、地铁、公交这种地方碰到人挤人,实在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上下班高峰时分的友情密切接触,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精芬”的大火,让我想起一句话:独处时放大自己,相处时缩小自己。

在中国,抱团精神一直存在我们的基因里,独处的时光总是很难得,甚至不知如何与自己相处,反而难善其身。

帕斯卡尔说,“几乎我们所有的痛苦,都是来自我们不善于在房间里独处。”

独处是灵魂生长的空间,独处并非意味着孤独,它只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是你自己的选择,是单独一个人也不会感到孤独的状态。

独处时才是最自由的,你面对的将是最真实的自己,你的思想、灵魂都是无拘无束的。而独处的好处就是能有大把时间,专心思考、沉淀自己,乐在其中。你能跟自己对话,能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感受到平时忽略的情愫。

而与人交往时,彼此之间都要有一个磨合,在磨合的过程中,缩小自己,放低身段,不过分执着于自身,偶尔佛系一下,内心圆融一些,把事情看轻、看淡,融于欢乐的时光。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无非是既能享受得了繁华,也能安顿一个人的时光。

日常生活中的纷纷扰扰,也许不仅仅只是芬兰人的噩梦。你是不是也像马蒂一样,日常生活中常常遭遇各种不足为人道的小困境?欢迎文末留言一起谈谈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