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0教学反思之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关于记忆性的知识
昨晚备课,准备今天的抽测内容为听写语文园地里的词语和古诗。今晨,课前让孩子们识记五分钟,小品信心满满地说:“老师,我准备好了。”我特别提醒他哪几个字容易错,他不甚在意。真正听写时,他果然在我提醒的地方遇到了困难。
粗略查看一下,不难发现瞬时记忆的能力也有区别,有的孩子的确记忆力很好,都能写对,但也有好几个记不住的。
所以,备课还需提前,至少提前两天备课,哪些是必须记住的知识,也得让学生有个提前记忆的过程,不能就在听默前做记忆的功课。
关于导学案
所谓独学前置,我们常常用导学案布置家庭作业。
我们是否应该用导学案做家庭作业????
我认为不是很合适:
一,导学案难度较大,孩子自学仍然做不出,挫败感增加;或者大面积空白,最终认为导学案不是作业,不用做。
二,做出来了,也基本是查状元大课堂之类的参考书做出来的。
做导学案,是训练学生一种精确的语言表达吧,应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但,我还想讨论:语文导学案一定要做出准确答案吗?这个恐怕难以做到,阅读应该是私人的事情,一千个读者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该是美好的,浪漫的,自由的,不能被导学案牵着鼻子走。
今天的作文导学案是我自己设计的,自认为导学案思路很清晰,便于学生学习。
导学案分三部分:
习作交流:
1,什么样的地方是个好地方?(明确抓住主要特点来讨论)
2,你要推荐哪个好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
3,起个吸引人的标题。
新知探究部分:
探究一,录入了一篇题为《钱塘江——你一生不得不去的地方》,让学生比较《观潮》和《钱塘江——你一生不得不去的地方》两篇文章,发现推荐类的文章与一般的写景类的文章有什么不同,思考怎样才能写出“推荐一个好地方”的文章。
探究二是引导学生发现《走月亮》与《繁星》中的写作特点。
最后又在“写作技巧点拨”一处给出了以上内容的答案,只是可能这样的技巧更概括性一些。
对于这张导学案,我没有给出一定要做出标准答案的要求。
课堂上,我让学生中的A1,A2,B1完成“习作交流”,“探究一”,“探究二”问题的板书,因为他们多少还是能答出来一些。剩下的同学让B2带领着讨论对学,B2给每次参与回答问题的同学一次加分,纪律还行,参与较好。
然后,小展,大展。在大展环节,大家也都能给出一些见解,遗憾就在没有惊喜。
像这样,没有标准答案又如何?
今天的课堂上,我对作文的具体内容的引导还是不够——只引导开了头,也就是在导学案外,再次引导他们去写清楚“好地方”在哪里,没有时间再做更多的引导。
还有更大的遗憾,就是学生习作实践不足。课堂讨论结束之后,让学生打开自己头天写得作文,来读,来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这个过程肯定是走马观花,毫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