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精读法,为阅读减负
以往每年到了年底,都会做一个该年的已阅读书目,和新年的阅读计划。但是最后发现收效并不明显,因为很多书我没有分类,也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只是觉得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然后就拿出来随手翻一下。于是书架上也堆满了很多自己买来就不曾看过,或者看了就忘记内容的书。
今年打算换一种方式,先从精简阅读和清理书架开始,让阅读变得不再盲目而有负担。今年也不再追求读书的数量,而是追求读书的质量,读一本书是一本书的收获。
世界是不公平的,毕竟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有人出生在罗马,然而世界又是公平的,因为给所有人的时间都一样多,所以如何利用一生的时间是一个划分人群的分水岭,读书亦然。
读书的三重境界
哲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人生的三重境界,第一重是一个人刚踏入社会,踌躇满志,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其实是无知无畏。第二,从通过历练和积累,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优势,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第三,重经过长时间的磨砺,慢慢发现自己的短处,知道自己不能做什么,这才算有了宝贵的品质自知之明。
读书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是被环境所迫,读那些不得不读的书,比如为了升学和考试,我们不得不读的一些材料和教辅书。第二重是因为饥渴知识,读了大量不知道如何应用的书。当我们进入社会后,出于自我提升的需要,往往会在他人的推荐和引导下来者不拒,不加选择的读了很多书。第三重读书不求量,而是求质。每读完一本书,都能把这本书应用于生活或者用于巩固自己的三观,进而指导自己的人生选择。
如何精简阅读?
在翻阅了很多时间管理法和时间管理课内容后,总结要选出最需要的书,就必须了解知识的生产方式。
从古至今,人们最重要的学习路径就是读书,这是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知识的主要方式。我们想要选出自己最需要的书,就必须深入的了解知识的生产方式。
《知识社会史》里说:知识并不是由思想观念和知识点构成的,知识其实是一个又一个小圈子的人在一起制造出来的。大家都信奉同样的理念,都有很多共同的主张,即使有争论,但大家还是都在不同的领域,向同一个目标努力。
我们把知识圈子称作学术共同体,把圈子崩溃叫做范式危机,把那种再造共识的人叫做范式革命。爱因斯也好、达尔文也好,他们都是这种再造共识的人,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如果他们不是,而是什么天纵神明,那他们的书今天我们就读不到了。
包括我们今天读到的文学名著小说畅销书,心理励志书也都是这样,作家写下一段话,要不就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思想,要么就是用来攻击圈子外的对手。只有被圈子认可,才会有人接受他的思想。
知识生产的三大特征
一、我们面对的知识大厦不是网状的,而是树状的。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和思想家,以圈子的方式,不停的开枝散叶,有树根,有树干,有树叶,有树叶。
二、凝结在每一个知识点上的信息,并不是这个知识点本身,而是知识树上面的人。谁提出了这个知识点?他继承了前人的哪些观点,驳斥了对方的哪些观点,他对于知识树的开枝散叶,做出了哪些节点性的贡献?
三、知识点永远都是以成群的方式出现的,一个学说、观点、态度,必然会有圈子里的人响应,否则这个学说、观点和态度就可以被我们判定为不靠谱。比如现在很多作家出版新书的时候,都会请人代为写推荐语和推荐序,也是被认可和响应的一种表现。
这种知识的生产方式叫做知识树原理,而理解知识点的最佳途径便是知识树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