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书说一说

《复活》,小画汇集的大作

2021-01-31  本文已影响0人  洋中瓶子

很羞惭之前仅仅因为看了电影《复活》就写了一大篇关于忏悔和救赎的观后感。还扯到了基督教精神。

现在细细聆听,才到一半,得到的感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聂赫留朵夫这个人物让我不但不感动,甚至有几分不耐烦。他很天真——天真地犯错,天真地悔改,天真地改良,天真地以一己之力去改变几个人的厄运。

(一)

故事的女主角玛斯洛娃被定罪谋杀,必须到西伯利亚当苦役犯。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出席审判,他认出了被告人玛斯洛娃正是他姑妈家原来的侍女,他的初恋情人。法庭上玛斯洛娃的身份是妓女,和昏聩司法制度下的受害人。不过玛斯洛娃是聂赫留朵夫的受害者吗?在后面的章节里可以看到,玛斯洛娃沦落风尘的因素并不完全是聂赫留朵夫的诱奸,她在地主家里长大,半是婢女半是养女,养尊处优惯了。以至于她不愿意靠辛苦挣钱来养活自己,比如在她姨妈家从事洗衣女工的工作,而只希望继续当富贵人家的女仆,当不成女仆她宁愿出卖自己的身体,也要过她从小过惯的那种日子。她是受过基础教育的,好像还会一点法语,可她的精神层面从来不高。只是当她后来接触到政治囚徒后,她才有了精神的升华。这书叫《复活》,玛斯洛娃的精神升华是复活项目之一。

聂赫留朵夫意识到他是玛斯洛娃悲剧的加害人,是他让这当年天真可爱的姑娘怀孕并沦落风尘。法庭上他害怕被人认出和被千夫所指,可回家后经过一番良心挣扎,他作出了“高尚”的决定,承认错误,脱离他身处的上层社会,将自己的财产归还生产者。他身上并存着的善人与恶人中,善人出列了。……。聂赫留朵夫到监牢里探望玛斯洛娃,希望悔罪得到宽恕,希望通过娶玛斯洛娃让一切裂痕平复。他被玛斯洛娃不冷不热地拒绝了。玛斯洛娃明白:你是活着时玩弄我,死后还想利用我升天的自私自利之人。

而聂赫留朵夫执拗地履行他的计划。他的目的是要清洗他自己的灵魂,他为玛斯洛娃的冤情上诉,作出跟她一起去流放的决定,他也反思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的田地作了有利于农奴的处置。在自降财产规模,以及向玛斯洛娃作赔罪求婚之后,他喜不自禁地为自己的灵魂改变而欢欣。他认为他在做一件独特、高尚得让人难以理解的自我牺牲。

(二)

聂的想法很幼稚,但在他一次次探监的过程中,倒是有机会面对了牢狱中的各类冤案和司法不公。小说花了那样多的笔墨,很细节化地描述了囚犯的恶劣处境,和各级官吏的生态,甚至官吏人性发展的脉路(谢列宁)。简直感觉到,小说进行到此时,对监狱、法庭、法官、狱长、囚犯的描述,才是书的主要目的。

对行恶的官僚,托尔斯泰有一本“速写集”,从神态到行为描述出官僚们的麻木冷漠。他们一方面认为虐待犯人,草菅人命是和鸟儿要吃软体的虫子一样天经地义,另一方面他们又懂得使用最冠冕堂皇的语言让自己的行为合乎规章法律。书的最后一部分,西伯利亚的一位老将军对公爵说:“您想见谁,(就贿赂)典狱长或者押解兵,他们接受贿赂,因为他的薪水只有那么几个钱,他得养家活口,非接受贿赂不可。我要是处在他的地位或者您的地位,我也会那么办的。可是就我的地位来说,我不能容许自己违反最严格的法律条文,要不我也是个人,也会动恻隐之心的。可我是个执法官,凭一定条件才得到信任,我不能辜负这种信任”。看,他们就是这样坦然面对自己的。

(三)

聂赫留朵夫为了跟玛斯洛娃去流放,准备处置发散他的土地财产。甚至给出了具体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执行方案。在处分自己土地的过程中,看到了供奉他养尊处优的人民,正受到怎样的盘剥、压榨、迫害。而这一切是他作为一万俄亩土地继承人和公爵爵位继承人从来没有想过的。托尔斯泰对农民的苦难,和他对各种囚徒的描述一样,写得非常具体、悲惨、绝望,让人看到人类存活能容忍的最下底线。他也深深理解农民,他们在生存权方面确实是奴,可当知道老爷忽然要释放慈悲时,他们的反应不是欢天喜地,而是不信任和猜疑,就像玛斯洛娃面对忽然降临的忏悔和求婚,会断然拒绝一样。

列宁说:托尔斯泰抛弃了“贵族阶层的一切传统观念,在自己晚期的作品里,对现代国家制度、教会制度、社会制度作了激烈的批判,而这些制度所赖以建立的基础,就是群众的被奴役和贫困,就是农民和一般小业主的破产,就是从上到下充满整个现代生活的暴力和伪善。”这个评价很恰如其分,这书的文学价值不如它的政治价值。

托尔斯泰自己是贵族,也在晚年把自己的财产分给了农民。从他的作品目录里,看得出他浓厚的社会主义思想,和他对基督教的深切信仰。他批判官僚的麻木不仁,和脱离良心的操作。也确实和农民探讨过土地的公平分配方法(这才看得见农民的苦难和他们的猜疑)。托尔斯泰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俄罗斯当时社会的、一组一组的群体图像,他把每个人物都写得很立体,合成一幅人物庞杂的浩瀚之卷,或者一幅群体雕塑。这幅长卷中,每个个体都有眉眼神态,都有行为细节,不了解俄罗斯的读者如我,在这画卷前很迷茫,有时候甚至产生出厌倦。

(四)

书的第三部,描述政治家犯人群体。和聂赫留朵夫的天真相反,这些人都是老练的政治家,他们从事的活动,倒是我们熟悉的。这些不必深谈,摘录书中一段对著名政治领袖的立体塑造,觉得非常有个性,非常贴近真实,是一幅油画肖像画:

尽管诺伏德伏罗夫能把他的全部革命活动讲得头头是道,令人信服,聂赫留朵夫却认为他只是出于虚荣心,无非想出人头地罢了。起初,凭着他善于领会别人的思想并加以准确表达的能力,他在高度重视这种能力的教师和学生中间(在中学、大学和硕士学位进修班)真的名列前茅,出人头地,他感到很得意。可是等他领到文凭,离开学校后,就无法再出人头地了。后来,正如不喜欢诺伏德伏罗夫的克雷里卓夫对聂赫留朵夫说的,为了在新的环境里再出人头地,他就突然改变观点,以一个渐进的自由派,摇身一变而成为红色的民意党人。由于他天生缺乏怀疑和踌躇这种道德和审美方面的特点,他很快就在革命者的圈子里获得党的领导人的地位,这样他的虚荣心也就得到了满足。他一旦选定方向,就不再怀疑,不再踌躇,因此相信自己决不会犯错误。他认为一切事情都十分简单明了,从来没有什么疑问。由于他的观点狭隘、片面,一切事情确实显得简单明了。照他的话说,人只要有逻辑头脑就行。他的自信心实在太强,因此人家对他要么敬而远之,要么唯命是从。他的活动是在年轻人中间开展的,他们往往把他的极度自信当作深谋远虑和真知灼见。这样,大多数人都听从他的指挥,他在革命者的圈子里也就取得了很高的威信。他的活动就是准备暴动,通过暴动取得政权,然后召开重要会议,并在全上通过由他拟定的纲领。他充分相信这个纲领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必须执行。     同志们因为他大胆果断而尊敬他,但并不喜欢他。他也不喜欢任何人,把一切杰出人物都看成是自己的对手,并且总是想用老猴对待小猴那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他恨不得剥夺人家的一切智慧和一切才能,免得他们妨碍他表现才能。只有对那些崇拜他的人全、比较确切的知识。阐述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他才好意相待。

(五)

聂赫留朵夫的一场自我赎罪的奔忙,求得了什么结果了呢?他还是走回了他习惯的公爵的生活,玛斯洛娃给了他准行证,他为玛斯洛娃冤案付出的努力也有了好结果。那他的灵魂在哪里获得安宁呢?很奇怪,竟然不是在他一度感动了自己的牺牲之中,也不在俄罗斯人东正教教义之中,却在一名英国人给他的,英国新约福音书中。他找到了“谦卑”,觉醒了:要永远饶恕一切人,要无数次地饶恕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无罪的人,可以惩罚或者纠正别人。

托尔斯泰在最后的章节里,宣告了他对刑法的全盘否定立场:

一部分人无权改造另一部分人,那么唯一合理的办法,就是停止做(刑罚)这种非但无益而且有害,甚至是残忍荒谬的事。“几百年来你们一直惩办你们认为有罪的人。结果怎么样?这种人有没有绝迹呢?并没有绝迹,人数反而增加,因为不仅添了一批因受惩罚而变得腐化的罪犯,还添了一批因审判和惩罚别人而自己堕落的人,也就是审判官、检察官、侦讯官和狱吏。”

这书一路在进行社会改良的思考,聂赫留朵夫更是进行了社会主义小实验。本来以为托尔斯泰把”耕者有其田“和消灭贫困当出路。看到结尾这里,明白了,他相信俄罗斯社会的出路不是完善的法制或清廉的政府,而是用基督教的“爱”,取代刑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