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劝学》 15
前文: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本文: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概述:
前文论述了学习先王之道应该内外贯通,始终如一。本文是全篇的总结,荀子强调学习先王之道最高的境界是内化于心,“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内定于心,则能外应于世,可为君子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
解析:
美,善也。全者,内外周全,自始至终也。粹:不杂也,纯也,同也,专一也,就是以先王之道为始终如一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言行。诵数,一篇篇、一遍遍地诵读诗书礼乐春秋。“贯之”,把这些经典的内容贯穿在一起。思:念也,虑也,绎理爲思。索:求也。思考梳理学习的内容以求把它们的内涵都贯通起来。
为,成为。处,对待,处理。达到真师那样的境界去学习。害者就是“傲、隐、瞽”以及“非其道”的种种。持,握也,执也。坚守“其道”以培养自己的合乎先王之道的品德。
“贯之,通之,处之,养之。”之,五经的内容、含义以及精神。
因此这一句话是总结性的,把前面的内容进行了概括。
译文:
真正的君子明白,不能全面、始终如一的坚守先王之道就不足以称得上善于学习。所以君子总是不断诵读诗书礼乐春秋,从而把他们的内容贯穿在一起;深刻思考梳理探索,从而把它们的内涵贯通起来;达到真师那样的境界,从而能像他一样对待五经;去除不合乎先王之道的言行,从而始终执于先王之道以培养自己的品德。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解析:
非是:不合乎先王之道的事。四个“非是”与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一脉相承。虑,琢磨。
利,贪也,这里指期盼。权:权柄。倾:偏侧。移:迁也,易也,转也。荡:动摇,诱惑。
译文:
不合乎先王之道的事,不会瞎看,不会瞎听,不会瞎说,不会瞎琢磨,对礼法的欢愉程度达到极致境界时,犹如眼睛喜欢缤纷的五彩,耳朵喜欢动听的五音,嘴巴喜欢美味的五味,心中期盼拥有天下。君子如此与先王之道融为一体,则权柄和利益不能使他的言行偏离,大众舆论不能改变他的坚守,把整个天下给他也诱惑不了他。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解析:
操:把持也,所守也,持念也。操是一种坚定的行为。定:止也,准绳。应:应付,对付。成人,真正的人,完整的人。在劝学篇的第九节,荀子说过:“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见,显也。光:通“广”。《书·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
译文:
为先王之道而活,为先王之道而死,这就是德行。具备了这样的德行,心中就有了准绳,从而能够应对纷纷扰扰的世事。有准绳,能应对,这就可以称得上“成人”了。天空显示其光明,大地显示其广阔,君子珍惜其德行的完整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