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地告诉你,这个小练习
从11月23号到现在,我每日花10分钟时间,来记录自己的感知,已经写了25篇了。
为什么做这件事?因为这是李笑来写作课第一节课的作业。
在那节课上,李笑来主要讲了“文字的本质”,说到“所有的创作都是关于感知的 ”,并给我们留下了长期作业,即每日写一篇300-500的个人感知。
于是从第二天,也就是11月23号,这件事就开始了。
记录感知,一般我都在中午写,一口气十分钟左右完成。
感知的内容就是记录自己近期看到的,感受到的,或思考到的事情。
因为字数少,内容格式比较随意,也不需要发布出去给别人看到。所以每天写一篇,我没有任何压力,仅仅用午饭前十分钟就够了。
在写感知日记时候,我从来没有提前构思过,打开手机直接就写,只要写出了第一句话,后面就绵延不绝了,从来没有停顿过,感觉这样才是心情的自然流淌。
写完了,我几乎不会从头再读一遍,不去管是否有错字或者语句不通的地方。因为我把它当作了大脑体操,做完了,就完了。
一晃25天过去了 ,不知不觉,写了25篇。现在回过头去,总结一下这段练习,我认为它可以给我带来以下价值:
1,更真实地面对自己。与自己对话,承认自己的弱点,并思考解决弱点的办法。
2,增强写作兴趣。因为无需发布,所以不会被很多东西限制。完全是“我手写我心”,让文字在指尖肆意流淌。有时候,写的特别嗨,都不想停下来了。
3 ,培养在手机上写作习惯。之前我写文章都是在电脑上。因为电脑会限制住写作的场景,比如在乘公交或者地铁时候,就不能写。手机解决了这个问题,无时无刻都可以写。
看到了这件事情带来的价值,我我会更愿意持续坚持下去。
以下两篇感知记录就是25篇里的其中两篇,发出来给大家看看。
每日感知练习一:
20201129
昨天看了一些有关村上春树的文章。
知道了他每天坚持写作与跑步的故事,还了解了他的一些日常。
我对这些事情产生了强烈的感触。
因为我这半年来,也一直在践行长期坚持。
他的故事,让我更加坚信长期坚持的价值。
故事里一些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他每天四点起,煮咖啡,开电脑,写作。
写满十页文字后,再想写也不写;不够十页时,逼着自己也要写够。
他的这些行为,就像电脑程序一样,不停地运行,不受情感与环境的影响。
他做的事情、坚持的原则,与我的内心对长期坚持的想法一样,这应该就是共鸣吧!
村上春树关于遵循自己内心做事、把时间当做朋友的两段话,我非常认同也非常喜欢,如下:
村上说:“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说,我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我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喜欢的事自然可以坚持,不喜欢怎么也长久不了。”
村上相信:“凭时间赢来的东西,时间肯定会为之做证,想让时间成为自己的朋友,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每日感知练习二:
20201208
说说手机对生活的影响—反面的影响。
记得刚来北京的时候,周围的人还没有多少智能机,无论在地铁上还是公交上,都很少能够看到有人低头玩手机。
那时候大家一般都这样:
有的看着前方,似乎在回忆着什么事情。
坐在车窗前的人,会侧着脸看向窗外的风景。
站立在车门处的人,会双手捧着书本在看。
还有的人在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来回观察着车厢里的人。
我像最后一类人一样,经常喜欢观察着车厢里的人,去猜测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现在我偶尔还能想起,那时候地铁车厢里的环境画面:
阳光很明媚,透过车窗,射在车厢里。
车厢里很暗,那片阳光就会显得更亮。
灰暗的车厢,明亮的阳光,让整个车厢斑驳陆离起来。
车厢里很安静,没有一个人在说话。
这个画面有点像电影里的画面。
这些画面,是在智能手机还没有流行起来,那个时候的世界。
而现在的画面是这样:
一个个人低着头看手机。
其它的,关于车厢里的记忆几乎没有了。因为大家只要进入地铁里,就进入了手机的虚拟世界里,这时大家不再活在现实世界中。
基本上每一篇感知记录都像上面这两篇一样,主题很随意,结构很散。有时候结尾结的还很唐突,因为我感觉字数差不多,就随时停止写了。
对了,我现在发现感知记录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可以当做日更文章的素材,或者充数一下。就像今天这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