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真情诗文心情随笔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2019-04-16  本文已影响28人  98b720eb5bc8
文  華落蓮成

凌云山下三江之水,

滚滚东去,淘尽多少英雄。

那“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大佛,

纵然历经千年风雨,看世间沧海桑田,

依然巍巍端坐,庄严祥和,

一直默默注视着、守护着芸芸众生,

过去、现在、未来……

千年过去了,多少有缘之人,

能够驻足仰望,低头礼拜,心有所依,

找到了人生的方向与光明。

回首千年,走近历史,

是谁刻下这永恒的微笑,不变的深情?

才给世界留下千古传奇,绝美的奇迹?

梦回千年,走近人物,又是怎样的信仰?

才让他们一代又一代,坚持不舍,

将一尊佛刻在山河里,

留在岁月中,驻在人们的心中,

扎根在信仰的深处。

净观大佛,走近佛心,

又是怎样一片净土呢?

梦回千年,净观大佛。

                                       

(一)海通发愿,剜目建佛

唐开元初(713),黔僧海通禅师结茅凌云山中,见岷江与青衣江汇流山下,每当夏汛,惊涛骇浪,直捣山壁,危害行船。他以为“石可改而下,江或积而平……善因而作,众力可集。”(见韦皋《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乃发宏愿,凭崖开凿弥勒大像,欲“夺天险以慈力,易暴浪为安流”。

于是,海通禅师遍行长江南北、两湖淮海等地,筹集人力财力,开凿大佛。施工时“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由此可见工程之艰巨,规模之浩大。

建造期中,又有地方贪官污吏,向其索贿,海通禅师严词拒绝,他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吏发怒曰:“尝试将来”。“师乃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

这种志诚忘身之行,不仅使当时贪吏悔悟,也可激励众心,克诚其志。惜大像工程未毕,而海通禅师逝世。

                                       

(二)章仇兼琼,持俸续造

其后,有连帅章仇兼琼者,持俸钱二十万以济其经费。

开元中,奉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事感天人,剋遵前志。

谅禅师经始之谋大,虑终之智朗,苟利物以便人,期亿劫以同济。

                                       

(三)韦皋捐奉,圆满金身

韦皋到达蜀地时,佛身已修建至膝盖处,凝望着半身的大佛,誓愿圆满建成大佛金身,便主持续建,并捐俸金50万钱。

于是寂静了整整四十年的大佛岩上又响起了叮当之声,伴随着阵阵波涛,再次千锤击石,万夫竞力。

803年,经过将近十八年,终于圆满了一山一佛的庄严身像。

韦皋又作《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记》,刻于石壁之上,记载了大佛修建渊源的文字,也随着这一震撼古今的奇迹,流传千古。

                                       

千年风雨,巍巍独坐

大佛凿成之后,曾建十三层楼阁覆盖,名大像阁。它在木石结构的古建筑中,堪称巨大工程。佛阁屡建屡毁,宋时重建“凌云阁”、“天宁阁”;元代建“宝鸿阁”;明代崇祯年间建“佛棚”,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

此后数百年间,大佛即在日晒雨淋之中,杂草丛生。

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之后,四川军阀混战,乐山名胜古迹,多遭破坏。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

                                       

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

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凌云山下三江之水,

滚滚东去,淘尽多少英雄;

而那山一样如如不动的弥勒大佛,

千年的风雨不过弹指刹那,

依然足踏莲花,

巍巍端坐,庄严祥和,

一直默默注视着、守护着,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