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想法哲思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孔子到时代的焦虑

2019-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lilylu_510a

        参加了一天的会,感觉中外一流大学的学生评教都有一样的困境。

      一、科研与教学的分离

      一流的研究人员不一定喜欢或者有精力去上课,即使上课,也不一定教得好。教学是一门艺术,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再创造。教学相长,在现代大学并没有很好体现。完成教学任务似的,各不相干的课堂在大学并不罕见。没有引起学生共鸣的教育,即使内容再充实,手段再先进,结果也是枉然。

    二、老师参差不齐

    虽然教学评教的途径多元,指标林林总总,但是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和态度参差不齐。评教不好的老师,总是可以找到各种理由来为自己开脱,比如班级规模,课程性质,学生来源等,但很少深刻反思切实的改进措施。

    评教永远只是手段,老师的自我要求和精益求精才是教学质量提升的无穷动力。

    三、师生权利的平衡

    评教是学生的权利,但是如何保证权利不被滥用是个问题。澳方有个大学在反馈学生的主观意见时会提取关键词,剔除某些侮辱性或有失偏颇的言论。这是对学生评教权利的必要限制,也对老师尊严的保护。

      同时,也有学校将学生评教数据同时反馈给老师和学生。但在保证学生知情权的同时,如何保证老师的隐私是个问题。或者说,评教结果能否成为老师的隐私?

      四、影响评教的因素研究

      在专注评教指标设计和程序的同时,很多学校也在研究影响评教结果的因素。如评教的时机,学生的性别,班级规模,是否是留学生。有趣的是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给外国教授评分时特别大方给好评,而外国留学生在中国评教时却往往打低分,以至于留学生比例高的评教要被视作无效数据。

    五、共同的焦虑

    在科技手段日益渗透教学过程,大数据时代如何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人文情怀的学生,能够为未来二十年培养具有领袖才能的大批卓越人才,是此次与会高校共同的关注点。

      不知道西方教育鼻祖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华文明的教育先哲孔子,当年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是否也有过焦虑。回归原点,教育始终是培养人的活动。让人具有理性、智识、尊严和梦想,也许古今中外的理想教育,概莫能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