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
2019-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游长江的鱼
当社会逐步网络化、可追踪化时,信用,一种生活方式出现了。于我而言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支付宝的“花呗”。起初的时候我切实的感觉到方便了生活,不管购物、吃饭、乘车,都可以先享用,月末一块结账。当我去计算每月几千块钱每天在自己手里的利息时,更感觉这是一件好东西。只是到了月末,看到每月要还的总额,肉痛。
花呗的可用额度一涨再涨,他好像有一个增长机制,就是在一个可控范围总会给你最大的使用权限。我记得很久以前当我每月花三千左右的时候,我那时有五千左右额度,当我有段时间花费五千左右的时候,我的额度变成了八千。前几个月额度好像是一万二,有个月花费比较多,我再看的时候惊奇的发现我的花呗额度已经变成了一万八千元。当我静下心来思索这件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在给花呗打工。就是他提供了一个我消费的载体,减弱我花钱的痛感,当我沉迷于这种便利舒适的方式时不知不觉掏空了我的钱包,这个是我在写这个短文之前的思路。
在我真正的安静下来思考的时候,花呗只是给我提供了一种便利,比如说读书的时候我想看小说,苦于买小说太贵,租小说太麻烦,只能不看,这时候恰好同桌租了三四本小说,他上课的时候只能看一本,剩下的仿佛给我提供了一种便利,就是当我想看的时候随手可翻阅。这个深层次的问题还是我想看小说,映射到当前这个问题就是我对自己的消费没有规划。比如说缺少了一份限额,每个月消费的限额。就像手机电量一样,外出的时候一天只可以冲一次电,我自然不会抱着手机,而且还会知道留点电。
写了这么几段不知道是不是在给自己重新打开花呗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