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谋略】从购买理由到交钱成交,这条路有多远?(3-定义新品类
我们接着详细讲一下“品类”对于消费者来讲的影响。
消费者在买东西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把一样东西归类到一个类别当中,然后找一个锚定物,没有一个锚定物,他心理不舒服,就好像没有依靠一样。
就比如之前举的例子,他看一个酒店,首先就会知道这是一个经济型酒店、轻奢酒店、还是星级酒店,那么如果你是经济型酒店,两三百的价格就已经是他默认的价格了;如果是星级酒店,那么哪怕几万块钱他心里也能基本接受。
定位在不同的品类,就意味着多少的价格,这个东西在消费者心里几乎是固定的。
定义品类,有时候可以成为企业的新的发展点。强大如苹果也是如此,你给消费者锚定一些品类,你的价格就会有说服力了。
乔布斯在刚刚发布iPhone的时候,讲到定价环节,他拿了两个参照物来对比:一个是传统的手机,一个是电脑。为什么呢?因为iPhone是他们两的结合物,iPhone可以像传统的手机一样打电话发短信,但它同时可以像电脑一样上网听音乐,所以iPhone是他两的结合物,你要实现iPhone的功能,得买他两,但你只要买一个iPhone就能实现这两个的功能,而价格,比买这两个要便宜。
你会发现,乔布斯把iPhone定义为了“传统手机”和“电脑”的结合物,那么消费者在锚定价格的时候,就会瞄准功能手机和电脑,那么iPhone当时的价格就是可以接受的。
这在后来他发布的iPad用了几乎同样的招数,iPhone=功能机+电脑,那么iPad等于什么呢?iPad=iPhone+电脑。
乔布斯很善于定义一个新的产品品类,而他定义出来的品类,又是消费者很熟悉的。
我们接下来看看,我们身边日常能看到的企业,他们是怎么定义产品的新品类的。
第一个,先说华莱士。
消费者只要一看到华莱士,其实我们心里都知道,会立马把他对标肯德基和麦当劳,并且一定觉得他是模仿和低端货,在国内你想要做和这两家一样的事情,同时口碑超越他们,几乎是不可能的,不管你做高端还是低端,消费者就是觉得你不正宗。
于是,华莱士把自己不定义,在汉堡,不和肯德基麦当劳正面碰,而是把自己定位在叫“全鸡汉堡”,这让人看到之后是什么感觉呢?就是你也做汉堡,但你做的和肯德基麦当劳的不是一个东西,我就不会刻意拿你和麦当劳肯德基坐对比了,同时也多了一个我选择你的理由。
类似的,还有一个例子叫“一心一味”,他是坐卤味的。
其实做卤味产品的非常多,绝味鸭脖、周黑鸭等等,都是做卤味的。
而“一心一味”把自己定义成是“热卤”,其实对于企业来讲是差不多的,但对消费者来讲就不一样了,我们都知道绝味这种都是冷掉的,而你卖热卤,一下子就抓住了消费者对于吃热的东西的需求,就是消费者的一个购买理由了,同时把自己和其他卤味企业区别开来了。
还有一个例子是“鲜啤30公里”,他是做啤酒的,但他的细分品类叫“鲜啤”,鲜啤是有国家标准的,就是你这个啤酒里面要有规定数量的“活酵母”,那么才算是鲜啤。
当他把自己定位成“鲜啤”的时候,那么他就和普通啤酒就区别开来了,价格自然也是不一样的。剩下的问题只不过,就是为了这个“鲜”、为了活酵母,消费者愿意多掏多少钱的问题。
第二个,有一个企业是做床垫了,他给自己的床垫定义了一个小品类,叫做“0压床垫”,这当然是基于自己的产品科学的了。他一旦定义了这个品类,那么消费者在做选择的时候,就不会用常规的评判角度来看你了,你在定价的时候也几乎可以说是灵活的,因为消费者没有参照,那么价格就是由企业说了算了。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肯帝亚的“超级地板”,人们一听就不明觉厉,不知道这个地板超级在哪里?就会有好奇来了解,接着他就告诉你“敢说0甲醛,铺好马上搬”,那么消费者就知道了,这个地板是“超级”在哪里了。
你只要重新定义了一个品类,那么价格基本就是你说了算了,因为消费者一下子找不到可以锚定点,那么你就是那个锚点。只要你定义的品类,是消费者重要的购买理由,那么,你的定价自由度是非常高的。